下载此文档

为政以德论.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为政以德论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孔子治国思想的具 体体现。孔子的德治主义理论不但具有强烈的伦理政治意义和政治实 践精神,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为政 以德的基本思想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阐释:1点。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德”的概念产生 得很早,早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提出了“九德”的概念,德字产生 以后,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和伦理概念。及至春秋,“德” 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它已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拓展为一种处理国 家政治事务——君民关系、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规定。 可以说,春秋时期,为政以德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和 学术派别之中。“德”作为一种政治观念、政治原则,已经成为各家 各派所共同认同的政治文化命题。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成为中国传统 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德治 思想正是在继承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德治 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时对现实政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出来的一项治国方案。后经孟子、荀子的系 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 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 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
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 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 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 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 源。
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来逻辑展开 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 百姓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对殷周以来德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和升华 前者是“修己”问题,后者是“治人”问题。修己是对统治者而言的, 它要求统治者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治人是 对广大庶民百姓后而言的,是对民众管理和教化问题。对于广大民众 首先要满足其生存需要,解决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 高其道德修养。两个问题的核心点就是: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 治天下(安人,安百姓)、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孔子的德治思 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基调。
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自觉 . 在历代儒家的德治思想中,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和修身成为实行仁政 德治的前提。这是以小农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处理治国 问题时所必然要走过的步骤和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是以 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的 宗法等级制社会,小农经济是一种松散的、缺乏社会凝聚力的经济形 态。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人们长期形成了对家长和君权的信赖、服从 和顶礼膜拜的心理,这种经济形态决定了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 之间互相联系和交往,而是变得互相隔离和分散。
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为政者(国君)作为德治之主体,其政治道 德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
孔子除了通过对古代贤明之君如尧、舜、禹、周文王的颂扬以为当 时之君效法、借鉴之楷模外,还对君本身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孔 子多次强调为政者加强政治道德修养与国家政治稳定的关系以及对 庶民百姓的道德示范作用。他认为,为政者

为政以德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