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一:
记合适初是在人人网上看到一种推荐好书的相册上看到的,每本书所有会有相应的简介和书中一句典型名言,整个相册我最后只注意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前几天把它看完了,这本书对于人物的刻画太真实了。由于却并没有把哈桑放在和自己相似的位置上,更没有相应的对哈桑付出她的爱。所有说爱是互相的,当被爱的一方并
不能回报爱她的那个人时,这时候,她人的付出对她来说,是无法承受的重量。让我们可以快乐地接受被爱的措施,就是给那个人相似的甚至是更多的爱,但阿米尔没有,因此她就只能陷入痛苦和内疚中。这个时候,能让阿米尔好过一点的措施,就是逃避和贬低哈桑。因此,在哈桑为了追回阿米尔那个象征她胜利的蓝风筝而受到那么大的侮辱后,阿米尔选择了软弱的逃避,并安慰自己地位低下的哈拉扎人不值得她付出什么。她为了免受内疚和懊悔的折磨,冤枉哈桑偷了她的表,由此逼她离开。哈桑什么也没说,再一次为了她的阿米尔少爷牺牲了她自己。但阿米尔并不是个良心泯灭的人,虽然后来逃离到了美国,定居娶妻,那些内疚和痛苦仍然深埋她的心底。哈桑实在是一种忠诚的好友,忠诚到不回绝任何阿米尔少爷的规定,容忍她对自己的伤害,还仍然对其毫无保存的付出。但不懂得为什么,这样的付出让我觉得心痛和沉重,这不仅仅是由于友谊吧,尚有哈桑自身地位的卑微,和这样的卑微背后深深的恐惊。“为你,千千万万遍”应当是互相的,应当是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喊出的才最合适吧。
自我的救赎
故事的其中一大线索就是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由于年少时的懦弱和胆小,近年来所有承当着对哈桑的愧疚,让她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活得轻松,当拉辛汗在死前打电话告诉她,让她回喀布尔救哈桑的孩子时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阿米尔义无反顾地回到已经受塔利班统治的面目全非的家乡,在和阿塞夫的斗争中救赎自己。她曾经欠哈桑太多太多了,背负着沉重的无法归还的良心债,让她恨自己。因此,当她在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被阿塞夫打的嘴唇开裂、肋骨一根根断掉的时候,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轻松,以致于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她太想为哈桑做点什么了,虽然只是替哈桑的儿子多挨几拳。究竟,我们弥补,我们救赎,是为了那些曾经被我们伤害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呢?不只是阿米尔在救赎,她爸爸也在救赎。由于年轻时候对阿里妻子所做的事让她背负了良心债,于是她发钱给穷人,修恤孤院,以此来为自己赎罪。她不能公开承认哈桑这个儿子,给哈桑正常的父爱,因此只得把哈桑留在身边,尽量地照顾她。如果真如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那么,阿米尔的爸爸算是获救了的,她选择了一种比较好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当年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以致于始终活在背叛好友的痛苦里。还好,她最后救回了索拉博,获得理解脱。
我想人的毕生就是这样,不断的出错,然后弥补,然后又无可避免的出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弥补。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们承当的责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懒惰,觉得可以逃掉,却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后,再拼命地爬出来。或许我们可以在看过故事后来,想想自己,与否有难以忘怀的自责,与否尚有对曾经的懊悔,如果有,那么去救赎吧,去谋求内心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