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
朱希祥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谈论任何话题恐怕都需要思考如何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成果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取得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食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各种途径、方法等。
我们食文化研究者经常讨论的中国食文化、上海食物和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在2010年的世博会中发挥作用,如何在世界食文化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等问题,现在看来,都可以而且应该结合国家的这一文化发展的重要文件来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我个人学习纲要后,结合上海食文化的研究现状,联系以上内容,觉得有这么五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中国食文化如何受国外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为例。因为一直是个海纳百川、融会四方的大都市,故开埠以来,自身的文化形成就带有浓重的中外结合与融汇的特点。这在食文化上也充分地表现出来,如上海的就餐环境和设备、就餐形式和氛围,乃至糕点(饼干、蛋糕、冷饮品等)、送礼食品、时尚食品制作所体现的文化特征等等。与此相关的从历史到现实、从进入到吸收、从交流到传播等的文化问题,都需要我们做较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因为这些也是上海食文化特征和影响上海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国外食品是如何借助文化打入中国的?
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一些餐饮的健康和营养问题,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以及欧洲的必胜客(比萨饼)等仍在中国盛行不衰。他们的成功秘诀,以往一些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比较关注,已有了诸如《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样的论文。但我们食文化研究者类似的研究却不多。上述的论文是由一位美国加州大学的人类学家通过在北京的田野调查后写就的。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和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原本地道的美国食文化赋予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因而成为被地方化了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的事实。例如,在中国的麦当劳强调的是适应中等、民主、环境浪漫又舒适等观念追求,以及让中国民众体会外国餐桌文化,配合中国的社区教育、尊师重教、家庭温馨等的文化操作。再如有一篇分析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文章,则从中国人到肯德基“吃鸡”、“吃快”、“吃派”、“吃名”、“吃文化”、“吃美国文化”等角度作了深入的分析。最近,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信息:肯德基推出中式快餐“皮蛋瘦肉粥”,以满足许多中国人喜欢早餐吃米食的习惯;星巴克在食谱里除了其传统特有的浓郁芳香的咖啡外,又增加了具有中国口味的糕点。这些国外餐饮企业的成功操作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中国餐饮业如何在文化层面上做到这些,的确是应引起重视的。
三、国外是如何研究中国食文化的?
近年来,我国对国外汉学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一研究范围已从汉学(一般指汉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扩展为中国学(即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这中间,中国的饮食文化肯定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驰骋在国际舞台上,必须要知己知彼,而知己不仅需要自我的了解,更应该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是一种从接受角度所作的研究。我们已在文学、美学等专业上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在诸如中国饮食文化上,还未将此作为一个重点来加以深探。
中国食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