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和府项目基坑支护工程
应急处理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广东电白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目录
汕头和府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应急处理方案3
1、工程概况:3
2、事故处理及预防措施3
事故预防措量大、水流急,由于后侧存在较大空洞,搅拌桩施工时水泥浆被稀释未能形成桩体,加上水压力大,直接采取填塞方式通常达不到阻水的目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双液注浆引水堵漏法”。其思路是先改变出水路径,减少孔口压力后再进行填塞封堵。①孔径较少,①20PVC管,
末端绑在一起放入涌水孔内,然后用水泥袋、编织袋或破布填塞PVC管与钻孔
之间的空隙,必要时添加水泥粉和水玻璃。由于涌水自PVC管导出,孔口压力
大大减少,封孔也容易得多。待水泥初凝再进行双液注浆彻底封堵,向其中一根
PVC管注入水泥浆,向另一根注入水玻璃。②孔径较大,或者钻孔被流水冲刷变大,堵漏工作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在涌水孔中放置一截大直径引水管(橡胶管、PVC管均可),先封堵引水管外侧空间,然后再封闭引水管。若有双液注浆泵,可直接在引水管内注入水泥浆和速凝剂;若没有,可按前文所述办法放置两根
PVC管,在两管中同时注入水泥浆和水玻璃进行封堵。
3、过大沉降
为保证基坑开挖部位地基的稳定以及便于施工,许多基坑要进行降水。基坑降水会使坑周地下水位随之下降。降水过程中抽水带走地下细微土粒也会导致外围沉降。不均匀的沉降会造成周边建筑倾斜开裂、路面塌陷、地下管线错位断裂等,因此需要加强基坑变形观测,当发现沉降危及邻区安全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的处理措施为:设置回灌井、回灌沟
在需要进行沉降控制的建筑物和降水井之间设置回灌水井或回灌水沟,通过
水井或水沟向土层注水以维持坑外地下水位的原始高度,减少土体有效应力从而减少地基沉降量。
对已经漏砂的地层,可向地层中回灌细砂。若建筑离基坑较远且地层透水性较好,可以单独利用砂沟进行回灌;当遇到粘土或粉质粘土地层时,由于渗透系数小,单独采用回灌砂沟已不再适用,需另设回灌砂井:在降水井和需保护建筑之间钻一排回灌砂井穿透粘性土层,然后沿砂井布置一条砂沟,将水适时、适量地排入砂沟,再经砂井回灌地下。
4、围护结构位移过大
造成围护结构位移过大可能与设计和施工都有关。如设计时单一的以强度控制作为设计依据,而未充分考虑变形控制,随意取消圈梁,桩身配筋率过低,桩径过小桩距过大,锚索抗拔力设计值偏小;施工时在坑顶堆载,未及时支护而超挖等。
针对以上情况的处理措施为:
采取坡顶卸载、桩后挖土、坑内桩前堆放砂石袋或设支撑、增加锚杆等方法处理。介绍一种利用打入式锚管处理围护结构过大位移的方法。对于松散土层、无粘性土层以及富含空隙水的地层,使用这种方法具有明显优点:在该类地层施工土钉或锚杆容易垮孔和漏水,施工困难而且还会导致漏水漏砂反而加剧了围护结构的位移。而打入式锚管无需成孔,能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
打入式锚管结构与注浆钢花管类似,选材多用无缝钢管。为了保护泄浆孔眼并增大抗拔力,可在泄浆眼上方焊上角钢倒刺。下管时可利用震动打管机也可用“滑道锤”,钢管加长采用钢筋帮焊。类似预应力锚索中工字钢的用法,整排锚管施工完毕后在锚管上下两侧沿水平方向安置,钢筋与钢管点焊连接,然后再用
不等边角钢将钢筋和钢管焊接成一体。
事故处理措施
(1)基坑工程发生病害事故时,应查明其确切原因,对基坑、相邻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造成的危害程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处理;
(2)制定基坑病害事故处理方案时,不仅要对基坑事故能进行有效抢救,还要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进行保护,不应产生不利影响;
(3)基坑工程发生病害事故时,应及时迅速组织抢救,避免丧失抢救时机,
酿成更严重后果;
(4)事故处理后,应在事故发生部位及相邻部位增加监测点加强监测,及时
进行预报工作,严防事故再度发生。并应抓紧进行诱发事故原因的整治工作,彻底清除事故隐患;
(5)基坑事故造成地下结构损坏时,应根据损坏状况和其重要程度,采取有
效加固方法进行处理,恢复正常使用功能。
3、应急预案
应急组织机构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成立项目应急组织机构,由项目经理负责并指定现场经理具体负责实施。由现场经理、安全总监、专业责任工程师,各分包单位等各方面的管理人员组成应急组织机构。
应急组织机构见下表:
各级职责
.项目经理的职责
接到报警后,迅速奔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初步组织指挥抢险救援,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现场形势并对周边建筑物受损情况作出判断,决定是否将事故影
响范围内的居民搬离场地。
.专家组的作用
立即组织可以邀请到的相关专家人员到现场察看实际情况,通过专家组讨论
确定下
基坑支护应急处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