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09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意见厦门实验区自 2003 年秋季开始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实验,全部使用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在近四年的实践中, 逐步形成学校备课组、校际教师合作小组、教研片区的三级教研网络, 认真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的各种反馈信息, 定期进行总结交流研讨。现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征求意见提纲”的主要思路, 现根据课程标准的四部分内容, 从四个方面将修订意见汇报如下: 一、关于“前言”我们认为, 课标中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精神, 大部分老师认为其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 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 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 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 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建议: 1. 在对“实践性”的操作上,难度较大。目前,学生各种实践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还无法得到保障。 2. 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界定能否更为科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教师反映比较难把握, 尤其是在心理品质教育上, 如何做到更好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3. 对初中学生要求做“负责任的公民”, 这一要求是否过低?能否与小学的“品生”“品社”做好衔接? 二、关于“课程目标”我们认为, 关于课程目标的描述是比较好的。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旧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 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建议: 1. 总目标的描述较为笼统。要求应该与小学阶段有较为明的区别。 2. 总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描述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表述有些重复。 3. 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的同时, 能否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增加促进学生提高评价、反思能力的内容。 4. 在分类目标中: (1)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建议增加“履行义务”“学会感恩”。(2 )在能力目标上: ◎对如何做“负责任”的公民要求不够明确。◎“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否过低? ◎“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意思表达上存在着重复。◎能否在“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前增加“学会自我保护”。三、关于“内容标准”总体来说,新课标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给教师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1. 关于活动建议部分多数教师认为活动建议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标的理念。但是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等因素, 我们建议能否同时提供几种不同的活动, 同时在每个活动之后, 能附上简短的指导性语言(例如该活动体现了课标的什么理念、要求)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照把握。个别活动虽然出发点好, 但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对已有活动建议的几点修订意见: ◎建议在组织开展“青春日记”活动, 记录心路的旅程和对成长的思考活动中增加交流“成长的体验”◎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 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 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意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