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
梦圆飞天
精选课件
乳白色 执行 滑坡 震颤 升腾
控制 侨胞 边缘 橘红色
浩瀚 绷紧 苍穹 戈壁 游弋
寒风凛冽 烈焰升腾 大漠震颤
激情澎湃 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精选课件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首次载人航天、实现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夙愿指日可待。
精选课件
宇航员训练之“最”
最困难的训练:航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心理学、英语等30多个学科基础知识。
最具挑战的训练:超重耐力训练。要在50秒内,负重超过自身体重8-9倍的重量。人会感觉胸口、嗓子都很压,呼吸困难,面部肌肉向两边扯,眼泪向外流。训练时每个人都有一个红色按钮,如感到身体不适,就可按下。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这一关是无法挺过去的。最枯燥的训练:飞行程序训练,就是航天员从进舱直到返回着陆全过程训练。这也是航天员训练最繁重、最关键的训练环节。训练到最后,航天员必须达到闭上眼睛,能知道各种设备在哪里,设备的颜色、形状、操作方法、要领,也要了如指掌。为保证万无一失,必须反复训练。一次训练就得5、6个小时,穿着笨重的航天服,蜷着腿不能动,不能吃喝,也不能大小便。最矛盾的训练:失重训练。这个训练要摆脱地球引力,大家在电视上可以看到,飘在空中的感觉很美妙,一二百公斤的东西,失去了重量,变得很轻。但这种训练,对平衡器官好的人,会感觉很舒服。否则,会很痛苦。
最有趣的训练:野外生存训练。飞船在绕地运行中,一旦出现故障,随时可能应急返回地面。而我们随身只能带够两天使用的食物。因此,要训练航天员在沙漠、海上、沼泽、高原等不同环境中的自救能力,包括如何确定方位、联络救生、建造临时住所、狩猎、钓鱼等野外生存能力。
精选课件
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影响
《侨报》社论称:“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一圆华裔飞天梦,是中国宇航征途上的新里程碑。 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它所带来的自豪感极大地振奋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星岛日报》的社论说:“如今神州如预定计划发射,大家的心头都好象掉下一颗巨石,并有说不出的欣喜与兴奋。” 社论称“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多枚奥运金牌洗脱“东亚病夫”之名后最令中国人自豪的壮举。
《世界日报》的社论认为,“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表明中国作为强国的地位提升。
BBC:“神舟五号”的发射象征着中国进入发展航天事业国家的精英俱乐部。
美联社:载人航天圆满成功 中国赢得世界声望。
华盛顿邮报:中国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那么这次载人飞行将是中国向太空 大国的目标迈出的一大步。航天计划也凸显了中国要成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愿望。
精选课件
曾担任全的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我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钱学森以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尊敬。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满怀爱国热情,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这位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力学和系统工程学家,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以献身科学事业的执著,治学态度的严谨,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几代学人的楷模。
中国航天科学的幕后英雄们:
钱学森
精选课件
1995年底,在德国攻读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傅岚,收到了一封寄自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信,来信告诉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已进入攻关阶段,急需人才,并流露出希望他尽快回国的想法。 读完信,傅岚彻夜难眠,如果马上回国,不但要放弃学业,博士学位也拿不到了。可是那个从小就藏在心里的飞天梦又是那么
《梦圆飞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