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正确认读“朗、志”等9个生字,能理解“哄骗”的意思,区分“满、漫”的意 思。
2、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伊琳娜得知事情真相后大吃一惊的语气。
3、 通过学习,唤起学生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动手做做看》——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正确认读“朗、志”等9个生字,能理解“哄骗”的意思,区分“满、漫”的意 思。
2、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伊琳娜得知事情真相后大吃一惊的语气。
3、 通过学习,唤起学生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比较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为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煞费苦 心。他把■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 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 就问,她的这种质疑问难和不盲从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整篇文章篇幅较短,没有特别难记的字、也没有特别难读的地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教学重点】
在记住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唤起学生不轻信盲从的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唤起学生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学习、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重 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堂课的设计试图突破传统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的课 堂教学模式,试图淡化集中识字,尝试随课文识字的生字教学方法,试图根据课堂目标选择 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提问、带着问题接触文本,并随课文情境■步步展开和深入,把学生 带入文本中,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的思想碰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设疑: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教师引导:不急,不急,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看。(教师做,学生看,分别剪出
3、
4、5个角。)
3、从刚才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揭题导入: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动手做了,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篇以《动手做做看》为题的文章。
二、 正确读题,自主提问
1、 念课题。(重点正音:做做看的轻声)指名——齐念。
2、 小朋友,念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随机板书:做什么?为什么动手做做看?谁?)
出示课件(朗之万和伊琳娜的图片)顺势认识本课的生字。
究竟发生了什教师引导:很多时候,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你能很快把课文读懂。下面,就请 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读读第1 3课,要求把文章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多念几遍。
3、出示其他生字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课文到底向我们提了一个怎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动手做做看?(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 示第•自然段)
2、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念准确):
随机正音:朗志(特别注意字形)。
识记“漫”,区分“满”和“漫”。
(通过实验理解当水杯里的水已很多,不能再盛时用“满”,它表示静态的;当水过多, 往外流时就用“漫”,这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词。)
⑵设疑:这个问题“奇怪”在什么地方?
(同样是物,为什么东西放进去水就会漫出来,金鱼放进去水就不会漫出来?)么事让 伊琳娜如此吃惊呢?听老师读完课文你就会你明白了。(老师
《动手做做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