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计算机发展的各阶段,和各自特点。
第一代计算机(1945-1958):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器件,使用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进行程序对处理机实施分配调度策略、进行分配和回收等。
进程状态(就绪、运行、挂起/等待)。
存储管理:管理内存资源。虚拟内存。
设备管理:对硬件设备进行管理。中断技术、缓冲技术
文件管理: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操作系统将这些资源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外存上
文件和文件系统、文件的分类、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文件目录
3.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特点:系统资源利用率高,多道程序运行,无交互手段,调试程序困难
分时操作系统:特点:系统具有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实时操作系统:特点:实时、极高的可靠性。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软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响应速度快,主要用于实时控制任务。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特点:为单个用户服务,功能强,价
格便宜,界面友好。
单任务(DOS)、多任务(Windows)
◊网络操作系统:特点:通信,资源共享。
◊分布式操作系统:特点: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性。
•数据库基础
:
数据库:数据库(Database,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
System,DBMS)由数据库和一组用于访问数据库中数据的程序组成。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常用DBMS:MicrosoftAccess、SQLSever、Oracle
2.几个概念
主键:能唯一标识某个实体的属性集。
关系:表间关系分为3类,即①一对一,②一对多,③多对多。
外键:某字段在表A中是主键,而在表B中不是主键,称该字段是表B的“外键”。多数情况下,表间关系是通过一个表的主键与另一个表的外键产生联系。
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
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
用矩型表示实体;用椭圆形表示属性,并用无向边与实体连接;用菱形表示联系,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类型(1:1,1:n,m:n)。
用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的形式描述关系的结构,称为关系模式。
:
需求分析、概念设计(E-R图)、逻辑设计(E-R模型T关系模型)、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和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5.SQL查询
SELECT语法和使用
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由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
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并配以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
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①资源共享(核心)②数据通讯③均衡负载
相互协作④分布处理⑤通过可靠性
3.拓扑结构定义和类别
星形拓扑、环形拓扑
4.网络分类
(WANLAN)(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5.通信设备
网卡:计算机通过网卡与网络传输介质连接。(P180)
交换机: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可连接多个设备。
路由器:把局域网连入广域网骨干中的路由选择设备。
6.通信介质
网络传输媒介: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无线通信设备。
双绞线:两根家园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双绞线,双绞线电缆包含1对或多对(常见的是4对)双绞线。既可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传输数字信号。有效使用范围是几百米。
同轴电缆:中央是一根比较硬的铜导线。既可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传输数字信号。有效使用范围是几千米。
光导纤维:只能传输光信号,为了能使其传播电信号,两端必须配有光反射机和光接受机。优点:频带宽度高、衰减极低、不泄漏信号、不受电磁波干扰、高频失真小、无需地线。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电、微波、红外线。
7.通信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
电子邮箱地址:用户名@邮件服务器的域名
IP地址是为了区分互联网上千百万台主机而为每个主机分配的唯一的“地址”标识。
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成4组,每个数字0~255
9.DNS
域名系统(DNS),用来把一个域名转换成相应的IP地址10.OSI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共有7层:①物理层②数据链路层③网络层④传输层⑤会话层⑥表示层⑦应用层。
大计基基础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