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2.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 加里宁:“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另一方面乂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皮业杰:道德认知模式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师、学生、班级、课堂评价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是: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2.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届丁教师团结协作基本原则的是:同行相尊,取长补短,主动交往。
4.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
4.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5.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备课。
6. 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是班集体,关键是要看:是否有良好的班风。
7. 研究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的规律。
8. 组织教学:为了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通常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9.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
10. 直观教具分为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教学史上出现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11.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班级。
12. 班级管理分为: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平行管理(集体和个人相互影响)和目标管理(小组目标,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相一致)。
13.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 教育评价的类型从评价的功能来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评价的严格程度: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1. 课程课程从广义上来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目标及
其进程的总和。
2.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 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织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
5. 从课程任务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7. 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它的三个层次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我国的课程计划应当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1.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
2.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容容型策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策略。
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或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