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诊脉体会
古人诊脉大多取浮、中、沉三部。笔者体会,以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更为准确和切合临
床实际。一般浮取主表或卫分,中取主半表半里或气分,按部主偏于里或营分,沉部完全主
里或血分。浮、中、按、沉四部分法,可为血虚,脉象告诉我们,这人是素来血虚肝郁,目前是风火痰热,我
们在开方治风火痰热时,要照顾到血虚肝郁方面。也就是说,在治风火痰热时不可以过凉,
也不可以过于祛风,因为病人体质是血虚肝郁,不能多散风、多清热而忘了病人是血虚之体
了。
先父经常说: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才能诊断清楚,不是一个什么脉就诊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从临床上看,大多数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脉象,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脉象,常常是几种脉象同时
出现。例如,弦滑或濡数都是两种脉象同见的复合脉,沉细滑数则是四种脉象同时出现的复
合脉象。这反映了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必须细致诊察,还有浮中部与沉部脉象不同,例如浮
中濡软,沉取弦数有力,则前者主气虚湿郁,后者主肝郁内热,临床尤当注意。
.....................
脉诊各论
学习脉诊首先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一般说来,脉象的特征主要通过它的位(出现的部位)、
形(脉的形态)、数(至数的多少)、力(力量的大小)、势(脉搏动的起伏之势)等五方面来辨别。
有些脉象只从一个方面便可确定,如浮沉以位辨,迟数以数定,有的则是几方面的综合,如
洪脉以形与势言,濡脉以形与力定等等。下面将按照诊脉八纲分类,并分别介绍 28 脉的脉象形态,近似脉鉴别,主病及常见兼脉。
(一)表脉——浮
表脉主表证,在二十八脉中,只有浮脉主表证,其他脉象大多数可以和浮脉相兼出现。
浮脉以位定,在浮部出现,轻手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即有向上鼓的感
觉,古人形容为“如水中漂木”。
相似脉鉴别:
芤脉:浮大而中空,即浮部出现,脉形较大,按之有空豁感,古人形容“如捻慈葱”。
革脉:芤脉与弦脉同见为革脉。
洪脉:浮大而盛,按之来势不衰减,有越按越盛的感觉又有急起直落的感觉即来盛去衰。
浮脉主病:浮脉主表,主要反映了外感邪气侵袭人体肌表,正气抗邪,正邪交争于表的病机。
一般表现为浮而有力。此外,若久病体虚者见浮脉,不可一概而论,若有外感症状者,可作
正虚感邪,以扶正祛邪治之;若无外感症状,而脉突现浮大无力者,多系阳气失于潜藏,恐
生脱变,须要小心诊视。
常见相兼脉象:
浮兼数:即浮脉一息五至以上,称为浮数脉,为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的常见脉象,以发热微
恶风寒并见为主要表现。临证必视咽、舌,若咽红或肿,舌边尖红,口微渴者,即是温热证
初起,治宜辛凉清解,忌辛温发表之剂。
浮兼紧:浮脉与紧脉同见者,称为浮紧脉,是外感风寒重证的主脉。寒主收引则脉必紧急,
邪重正强,相搏于表,脉必浮紧,证见发热、恶寒较明显,头身痛,无汗,咽不红不肿。舌
苔白润,舌质不红,口不渴者,必是感寒,虽有发热,但慎用凉药,当辛温解表,得汗而愈。
浮兼缓:浮脉一息四至或略迟些,即为浮缓脉。来去怠缓,多属感冒风邪轻症,寒热都不明
显,头晕鼻塞,身似有汗,治宜调和营卫,疏散风邪,如葱豉汤之属,小剂轻投即愈。
浮兼滑
古人诊脉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