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
年代:【唐】作者:【柳宗元】体裁:【五古】种类:【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作者幕府,已自感觉孤孑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难过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觉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
上了。这里,有强烈的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能为力的悲哀。屈复说:
“‘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
“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光景。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
切流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眼前似乎暂时获得了欣慰,从内心深处升
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
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如花似锦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波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波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入,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变为怨恨同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关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但是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今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
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惋惜:“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
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但是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成心雕镂,枝蔓波折。这首《忆梅》,“意极波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重点在于层层
转折都离不开诗人堕落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波折中见浑成,在众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古】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作者:【黄巢】体裁:【七绝】种类:【静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说明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录。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
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
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而是仿佛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谢,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层出不穷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谢)并列在一起,组成鲜明的比较,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平和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败的封建统治企业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坚决坚定的精神风范。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
托物言志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