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2010年的主题是“臭氧层保护:治理与合规处于最佳水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大多分布在离20~50千米的高空,其主用最容易被削弱(约60%),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通过消灭水中微生物而导致淡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减弱了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杀死幼鱼、小虾和蟹。研究表明,在臭氧量减少9%的情况下,约有8%的幼鱼死亡。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阳光紫外线的增加会影响陆地和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改变地球――大气这一巨系统中一些重要物质,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
。过多的紫外线会加速塑料老化,增加城市光化学烟雾。另外,氟利昂、甲烷、笑气等引起臭氧层破坏的气体的增加,也会引起温室效应。
三、伸出双手 守护家园
为了有效地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至2010年6月,已有196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中国在1991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20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将有害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耗量减少了98%以上。
四、光明的前途 漫长的道路
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传出好消息:在各国的努力下,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在此之前,不断有研究组织和科学家发表报告,对大气臭氧层未来的变化给出种种预测。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臭氧层损耗速度已经减缓,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望在2050年前后消失。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南极上空臭氧洞的消失将是2068年以后的事。
当然,人类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近年来的观测资料显示,就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等指标的实际情况而言,南极上空大气臭氧层的损耗仍然很严重。例如,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洞一直维持在大面积损耗的水平上,2003、2006和2008年臭氧洞面积均超过2500万平方公里,其中,2008年达到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大。2009年南极臭氧洞的大小仍维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上。可见,南极上空臭氧层损耗还没有停止。虽然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每年都有变化,但目前还不能判断臭氧洞是不是已经开始缓慢地修复。
一般认为,大气层中臭氧总量减少到220个多布森单位以下,才被认为是出现了臭氧洞。按照这个标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总量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明显减
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