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少数民族丧葬礼仪
土葬、火葬、水葬、鳥獸葬、露天葬、掛樹葬和懸棺葬
土葬
葬式之一。又称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宗族)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家族)合葬的。墓室大多有不同质地的棺和殉葬品。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墓葬的殉葬品甚丰,甚至有人殉。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衍变为多种形式。中国的土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土坑墓),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流行;大石墓、瓮棺葬,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石棺葬、砖石墓,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流行;洞室墓,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六朝以至隋唐;木椁墓,始于商代,汉以后少见;船棺葬,战国末期到汉初盛行于四川一带。
水葬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葬之法在我国并不普遍,只流行西藏及其邻近地区。藏族对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用牛将尸体驮至江边,先由喇嘛念经敲鼓,超度亡灵。然后把尸体投入江中水葬。
悬棺葬
樊人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樊人的一种墓葬形式,在四川西部、云南的西北部有较多的发现,其中四川省珙县是悬棺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悬棺分布在沿螃蟹溪两岸南北数公里的山崖上,距离地面低的有十多米,高的有数十米。棺是木质的,形若长匣,或者依岩凿孔置棺,或利用天然石穴放置,或凿石为穴存棺于内,但以凿孔椽木置放者居多。
天葬
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一些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大约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即农业地区的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土葬变为天葬,并有了一定的仪式。就是人死后把人的尸体放在野外让野兽或秃鹫来吃掉尸体的葬法。
塔葬
在藏区,对施行塔葬的遗体的防腐处理方法较多。一种是先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洗涤遗体后,多次敷盐巴以吸干体内的血和黄水。这些粘满活佛血和黄水的盐巴叫”顿擦”,被藏族视为圣物,既能包医百病,又能去灾避邪,寺庙以此赠
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