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明清竹刻精品
南京博物院所藏竹刻类文物以质地精美、造型雅致 和雕工精巧著称,是一批历史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的瑰宝, 现将一批院藏明清时期名家竹刻艺术品选取部分精品与读 者共赏。
此笔筒为传世品。笔筒呈圆形,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南京博物院藏明清竹刻精品
南京博物院所藏竹刻类文物以质地精美、造型雅致 和雕工精巧著称,是一批历史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的瑰宝, 现将一批院藏明清时期名家竹刻艺术品选取部分精品与读 者共赏。
此笔筒为传世品。笔筒呈圆形,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 筒外壁上刻八仙以松柏为槎,状写颇工;波涛汹愈见 其泰然自若,如履平地。其上垂崖峭壁,树木丛生,云气舒 卷,意境闲适,与怒海急湍形成对比。刻法用高浮雕,远近 深浅层次分明,但其构图及刀工却是标准的嘉定派刻法,和 前人对濮氏风格的描述大不相侔。王世襄先生研究后认为: 此笔筒很可能原来无款,或有款但无赫赫之名,遂被加刻或 改刻濮仲谦款识。笔筒的真正刻者当为朱氏(金陵派)一派 传人,时代在清前期。此件笔筒由宜兴名人储南强(1876〜 1959年)先生捐赠南京博物院。
此笔筒为传世品。笔筒平地花纹,以写意画法浅刻竹石 图,怪石嶙峋,翠竹挺立,一派生机,其布局疏密得当,刀 法简练流畅,格调朴拙淡雅。在其另一面镌刻七言长诗一首。
周颗(1685〜1733年),字晋瞻,号芷岩、芷道人等, 嘉定人。自幼习画,曾从王。习艺,颇有造诣。擅长竹刻,
功力很深,刀痕爽利,生动传神。其技法集嘉定派之大成, 又自出机杼,援南宗画法入竹刻,创凹凸皴法,即所谓“平 地花纹刻法",成功后将南北宗融为一体,形成以刀代笔无 不如意的新风貌。其作品清雅洒脱,妙趣天成,洋溢着浓郁 的文人趣味,清代梁同书称其“竹刻精妙不下于朱氏"。
该件笔筒为传世品。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表现溪亭山 色。下刀简练而流畅,刀痕浅而细,有几处似一刀而就。所 刻山水颇似南宗画风,并刻七言长诗一首。
马根仙,苏州人,出身丹青世家,活动于清嘉庆年间 (1796〜1820年)。精于竹刻,风格类似金陵派。《吴县志》 中记载:“(刻竹)善阳文,仕女、花卉穷工极巧,人莫能 及。”清代晚期竹刻力求以刀痕表现书画之笔墨,阴纹成为 最常用之刻法。
此笔筒为传世品。圆柱形,外侧采用高浮雕与留青相结 合的技法,运刀如笔。所雕人物形神兼备。画面山石耸立, 老松葱郁,竹林繁茂,重重叠叠的松针纤细如毫。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代七位有名的文人,他们分别是嵇 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生性放达, 不拘礼法,常集聚于山阴(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抚琴对 弈,诗酒唱和,肆意酣畅。后人称其为“竹林七贤”,是工 艺美术品的常用题材。整个画面情景交融,整体与局部达到 了高度统一。此笔筒虽无款识,亦可推断为名手所制。
此臂搁上刻人物图:有一老者双手拉琴,一小孩手摇鼓 和之,描写了他们卖艺生活的艰辛。臂搁右上方跋之“旧是 梨园婉转材,而今转落实堪哀,瘦弦断板音声拮,个许钱文 费力来。"作品透溢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精湛的雕刻工艺。
赵琪(生卒年不详),字竹宾,师从王小某。其竹刻作 品乃属金陵派风格,活动地区主要在扬州。其以浅刻之法表 现书画家的笔墨意趣,所刻人物形象优美,笔简意精,衣褶 殊有古意。
此竹根雕作品,用老竹根茎雕刻,以圆雕技法随形赋意。 雕一老翁骑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竹刻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