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家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探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儒家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探析
王晓波 郭欣 杨帆 [提要] 本文对儒家诚信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剖析,并总结儒家诚信文化的表现样态,结合当今高校诚信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出儒家的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路径,强调诚信文化与诚信之风,国家的政令才会畅通无阻。即所谓“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孔子在论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时,亦将诚信上升为国与国交往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荀子则提出政治诚信的主张,认为当政者有诚信,是社会诚信实现的前提与条件,也是得到民心的关键。所谓 “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荀子·议兵》)
最后,孔子特别注重与强调诚信在个人修养与成长中的作用。君子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信。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将个人的诚信修养之重要性与个体存在价值相关,与社会存在价值相关,更与一个人的生死相关。即“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孟子将诚信的观念转化为人道与天道的同一,提出了“思诚”之说。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是古代,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具体要求的重要体现,同时还在于取信于他人。
儒家的诚信观念与诚信文化表现样态是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样的理念与样态不论古今中外都是适用的,具有其普世性。如今,将儒家的这种诚信观念、表现样态纳入到高校诚信教育之中,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模式与路径,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高校诚信危机表现及原因
当今高校教育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在诸多失信行为与失信现象背后,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失信的主要表现。大学生失信表现主要体现为:第一,部分高校学生的学风不正,学生对待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各类考试存在抄袭与作弊行为。学风不正,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逃课现象,而逃课理由成为大学生失信的重灾区;第二,毕业造假现象十分突出。例如,部分学生购买假文凭、假证书,在个人的工作推荐表上更改成绩或虚构简历。或者单方面撕毁协议等现象;第三,学生说谎现象严重,有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骗取老师,比如贫困补助的申领等等。以上所指仅为当今大学生失信的几个方面,实际大学生失信涉及学习、生活、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这一现象令高校教育工作者甚为担忧。
2、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大学生作为有着理性思维与自由选择能力的人,对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充分认识。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行为的影响和误导。”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经济层面人们的信用体系受到冲击,与之相伴的社会人际交往出现的言而无信,道德底线的不断冲破等现象频发;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大多强调教师的主动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这种教育又使得学生过多地接受着应付的社会责任,无视学生本应对自己负责的义务。社会责任的被动给予,造成学生主观性的降低,创造性的缺失。认识与行为的背离,应然与实然的冲突,必然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高校诚信教

儒家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住儿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6-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