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
角色互换能明辨是非
“我向外望,乂没有望你妈。”柯康在班长婷婷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表现了勇敢美;《梅花魂》中的华侨老人时刻不忘生他养他的祖国,总想叶落归根,表现了人格美;《十六年的回忆》中的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为革命事业置生死丁度外,表现了坚强美;而《老人与海鸥》中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年冬天步行十几公里,节省下退休工资给海鸥买过冬的食物,则表现了奉献美。无疑,这些美好的形象在孩子心中筑起了无形的丰碑,产生了巨大的人格震撼力,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极大的导向效应。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捕捉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注重利用美好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意会、移情,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教育成功了,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形成。
学会正面暗示
孩子处在不成熟的生长发育期,心灵的发育是无声而微妙的,但心灵的变化却是有声有迹的。我们要善丁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孩子真实的感受,通过正面暗示,给予孩子一种有意识的感染和导向作用。我们的每一句评论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暗示和强化。正面暗示,给人以正面启迪,而负面暗示,则只能导致负面结果。如当孩子捡到一个钱包而犹豫不决时,我们从正面暗示的角度出发,可以告诉他:“你要是能想方设法找到失主,把钱包还给他,你将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但负面暗示就可能是:“你要是把钱包留给自己而不交还给失主,你就是一个贪心的孩子。”显然,提醒孩子“拾金不昧”比提醒孩子“贪心”更能指明一种行动的方向。况且,“贪心”只能更加强化孩子的贪心意识,使孩子产生“我就要贪心”或“我就是这样了”的错觉。因此,正面暗示是引导孩子辨明是非、形成正确是非观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孩子的正向反应,而且还避免了对孩子那颗敏感心灵的伤害。
从培养好习惯着手
教育孩子,第一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正确的是非观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常见到一些孩子毫无规矩,十分任性,个别的言行举
止甚至令人生厌。如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小朋友随意欺负、说话粗俗蛮横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更谈不上有正确的是非观了。因此,笔者建议家长们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方面着手去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
许多家长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时候,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把掉在桌上
的米粒捡起来吃了!”“看看你身上的土,以后再这样就不准你进家门!”有的父母一时气愤还会出言不逊,“懒鬼”、“笨猪”……殊不知,这种不讲道理的强制性管理,往往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形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首先,要心平气和地耐心与他讲明道理。孩子都喜欢听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故事,家长可以将自己儿时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原则来教育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可以先给孩子在行为举止方面暂定一些简单的目标和准则,并在实践中让孩子体会到哪些行为将受到劝阻,哪些行为会获得鼓励。当然,鼓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如果动辄给予物质奖励,难免造成不良后果,比如当看到孩子主动收拾玩具时,
正确的是非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