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韩 愈
教学目标
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了解韩愈及古文运动;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背诵全文;
品味语言:排偶句、连珠句、丰富的表达语气;
从结构入手,理解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证);
(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第三段:
重点字词:“师不必贤于弟子”,“于”,比。“如是而已”,“是”,这、此。
参考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第四段:
重点字词:“皆通习之”,“通”,都、全。“不拘于时”,“于”,被。“学于余”,“于”,向。
参考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五、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二”、“练习三”:传、师、从、也、则、于、乎)
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代知识和道理。
吾从而师之。 代词,代“他”。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表近指,这。
胡为何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去。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的”,道的所在之处……
郯子之徒。 助词,表特殊修饰,“那样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插在主谓之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助词,补充音节。
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师说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