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元节的作文
篇一:有关中元节的作文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先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信任,在这一段时间会有很多的孤魂徘徊在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化之中,和后来儒家所提倡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行分。
孝可以简洁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予。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闻,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一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平。
篇四:有关中元节的作文
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传闻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阴间鬼门关大开众鬼可以到阳间自由游荡。至于鬼门所放开的时间,各地说法不一。全国较普遍的说法是一天,也有说是几天的。因为农历的七月十五道家称之为“中元”,此节故得名为中元。在我的家乡,中元节算是一个较为盛大的节日,自然习俗也不少,只是其中有些过于细碎,难以一一列出,还有些我甚至未曾亲历,只是道听途说罢了,再次便不例举,以免贻笑大方。
“接老客”是中元节很重要的一项仪式,主要目的是祭祖祈福。一般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门旁边堆燃纸钱,以引导家中老去的先祖的魂灵回家。这项仪式一般是在傍晚阳气殆尽的时实行,以免灼伤魂灵。坪上一带多是七月初十进行,但两地送老客的时间相同,都是七月十五,即中元节。曾姓族人大都在七月十四日便完成了仪式,传闻是曾氏老人们酷爱看戏,七月十五阴间唱戏,所以要提前回去过戏瘾。
将鬼魂接入家中进行接待的礼数也是极讲究的的。一般由家中辈分最高、最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首先,由长者筛茶斟酒,撒于地面,算是敬茶酒;接着,要请先祖上座,餐桌上的菜肴以肉食荤腥为主,碗筷应事先摆放好;先祖上座后再将筷子插在盛有饭的瓷碗上,以便利其取食。随即,将纸钱燃于火盆之中,将打算好的纸钱全部燃尽后,仪式才算结束,人们也才能上座进食。据说食用过供过先祖的供品的人能强壮筋骨,延年益寿。这是我从长辈那儿听到的,而这说法的出处已无从考证了。
斋粑是家乡中元节人们必需食用的一种传统美食。详细做法很简洁,即将糯米粉与芝麻、白糖和匀,裹以桐叶,蒸熟即可。也有不放芝麻白糖的,虽失了几分香甜,但糯米的香气却显得愈发浓烈。这外裹的桐叶是必不行少的东西,所以这种粑也称为桐叶粑。我不知别处是否也有这粑,即使有也应当是少有的吧。在乡下这桐叶粑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有些地方还会请僧道进行斋醮、作法,超度孤魂野鬼,算是做好事,也不知这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呢,还是鬼道主义精神?无法可想。斋醮完后,人们会哄抢被做过法的斋粑以求平安。不过这
有关中元节的作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