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服务过程
陈绍平09102107
一、 个案背景
杨某,女,1989年出生,今年22岁,是残疾人。高中文化程度,未婚。由于家庭境况, 高中毕业后,就辍学打工,一直没有固定工作。与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思想观念不同,交流 很少,关系紧张够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是一味依靠社工的服务。
(八) 回顾整个过程,巩固几次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鼓励, 并做好跟踪服务。
七、 服务过程
(-)3月4日,第一次面谈,案主一人在家,对社工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拘谨,说话吞 吞吐吐。社工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社工聊到她的兴趣爱好时,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社工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案主告诉社工,她喜欢艺术方面,比如画画、手工等。 2005年高考时由于心里太紧张,考差了。邻居推荐案主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两个月后被辞 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的餐厅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了。在此期间因为意外,颈部受伤, 造成残疾,由于有疤痕,案主一直觉得自卑,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治疗,但由于家庭经济不好, 一直没有去治医治,为此还与父母闹了矛盾。而且其母亲现在一直催促她出去找工作,使她 感到很苦恼。
1小时后,案主母亲回来了,对社工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然后主动对社工讲述了一些女
儿的情况,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工作屡屡碰壁,由于致残,心情不好,自卑,与父母的关 系渐渐紧张等情况。整个交谈中,案主母亲表现出了焦急的心情,希望社工及时地给予帮助。 通过这次上门走访,社工和案主及其母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月5日,社工与案主的母亲进行了交流,指出了她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女儿方 式的不足之处。母亲对社工的建议表示接受,愿意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之后,社工又向案主的母亲传授了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其母表示愿意有所改变。
(三)3月4日,社工联系了残疾人联合会,村委会等机构,这些机构经过评估,并承 诺给予了案主一定的经济帮助。
3月8日,社工电话通知了案主“手工技能培训”的信息,案主表示愿意参加,并马上赶到 社工点来,带上了身份证、《劳动手册》和照片,参加了营业员培训的报名。社工感到,对 于一个长期呆在家的青年,能够独自来到社工点办理培训报名登记,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同时社工也对案主给予了及时地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次服务,社工看到了案主的母亲愿意改善与女儿关系的积极态度,对社工教授 的沟通技巧也能接受。案主表现出的求职心切的心情,让社工意识到求职问题的解决,有助 于缓解案主身上的其它问题。
(四)3月10日,社工通知案主来社工点,带她去“培训班”,在去“培训班”的路 上,我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现在案主的已经与妈妈有了充分沟通,知道妈妈也是爱自己的。 同时,其母亲给她的压力少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在她面前唠叨。社工告诉案主要体谅父 母的心情,平时多帮母亲做点家务。到“培训班”时,社工向案主讲述了一些参加劳动的注 意事项,要礼貌、虚心、细心。社工为案主引见了负责老师。
过了一天,社工进行了跟踪,来到“培训班”,此时案主正在请教老师问题,老师也手 把手地教她,看到她全神贯注地样子,社工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这次为案主提供的社会实 践和锻炼的机会,符合案主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发挥了她的特长,增强了她的动手能力,给 她创造了与人交流的环境,有助于她性格
个案服务过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