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追寻与反思
——豫剧《焦裕禄》剧本创作谈
作者:姚金成《光明日报》( 2016 年 02 月 29 日 15 版)
焦和思想内涵,使其呈现出新的审美风
貌。
这里最关键的是对典型历史环境的真实再现。
比如,第一场“火车站礼送乡亲”,应该是焦裕禄事迹中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素材”。
但过去的“经典叙事”淡化了真实的矛盾,我根据采访历史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当时外流
逃荒灾民的真实处境。
当时,灾民外出逃荒已经成为一件严肃的“政治事件”,是关涉社会稳定和政府面子、
尊严的“重大问题”。所以,来自上面的态度是“严把死守,不准放走一个”。县里为了拦截
灾民外出,专门成立了“劝阻办公室”,在火车站甚至大小路口拦截阻挡灾民。作为兰考县
的“一把手”,焦裕禄代表着兰考县的“面子”,灾民外逃,最没面子的应该是他。于“公”
于私,似乎他都应带头执行上级命令,阻止灾民外出。但是,人性中的善良和大爱,又让这
位县委书记“于心不忍”,欲阻不能。在“面子”和“人道”的权衡中,在与县委副书记顾
海顺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放弃“面子”。他说:“外流逃荒的根本原因是乡亲们口粮不够吃。
口粮问题不解决,光是这样一味堵截,那是扬汤止沸,怎么能行呢?”“饿死人才是最大的
政治错误!”
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焦裕禄为百姓饥寒交迫背井离乡自己却无能为力而揪心自责。他
向大家深深鞠躬,诚心致歉,殷切嘱托,施礼相送„„那种从实际出发的政治态度和“以人
为本”的情怀,感动、温暖了寒风中的灾民,也温暖了今天台下的观众。
第二场“瓦窑村访贤问苦”,与焦裕禄“访贤问苦”的“经典叙事”既有相似的成分,
更有相异的、更深邃的历史内涵,那就是对 1958 年大跃进“五风”错误的深刻反思。
焦裕禄为 1958 年错划的“右派”平反,是兰考民间话语中广泛流传的故事。在戏中,
宋铁成是林业技术员,是造林模范,在 1958 年“五风”狂热中,他反对乱砍滥伐树林,向
上级写信反映情况,结果被补划成右派,打回村里监督劳动,补助粮也被克扣,落入了极为
悲惨的境地。当焦裕禄叩门拜访时,他的老娘疑虑重重,因为担心他再多言惹祸,竟然让他
装哑巴!政治运动硬是把一个血气方刚、韬略满腹的治沙专家变成了神伤心碎、噤若寒蝉的
“哑巴”。这一趟让人倍感沉重和辛酸的“访贤”,警醒了焦裕禄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说
真话他付出的代价太惨痛,看眼前他家徒四壁、虚弱多病、四顾茫然,我蓦然心惊!”残酷
的现实更进一步激发了他“治三害挖病根纠错扶正”的决心。焦裕禄以真诚和尊重化解了宋
铁成心头的寒冰,为他“摘帽”平反,和他促膝谈心,使这个性格耿直的造林能手重获新生,
走上了治理“三害”的第一线。其求真务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态度和精神,通过这些
典型情节得以悲情彰显,这使焦裕禄的艺术形象有了历史的深度和质感。
“购买议价粮”是电影《焦裕禄》首先使用过的素材,在豫剧《焦裕禄》中,它被强化、
延展、升华,成为全剧分量最重的“核心事件”,也是对焦裕禄党性、人性的一次巨大考验。
历史的追寻与反思历史的追寻与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