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语第三册古诗文译注商榷-新概念英语第三册.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语第三册古诗文译注商榷:新概念英语第三册

  文言文译注的原则是信、达、雅。笔者在执教、教研时发现,现行人教版高语第三册文言文的某些译注有悖以上原则,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信而不达”、“达而未雅”、“雅而未信”等问题。现不揣浅陋,择几非人事哉!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课本译注:“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欧阳修没有否认这种老式说法,但注重人事的作用。”此译注中将“人事”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人事,不对。在现代汉语中,“人事”是一种名词。而在古汉语中,“人事”是两个词,“人”是名词,“事”是动词,就是“做,为”。 “人事”,不妨译成“人为”。因此,“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宜译注为:“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吗?事,做,为。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欧阳修没有否认这种老式说法,但注重人为的作用。”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此言得之”,课本译注:“这话对了。得,合适、合适。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此译注将“得”解决为“合适、合适”,不对。如果将“得”释为“合适,合适”的话,那么“得”就是形容词,不可带宾语“之”。既然将“之”释为“指上面说的道理”,那么“得”就应当是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从语境看,“得”就是“得到”,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因此,“此言得之”宜译注为:“这话说出了上面说的道理。得,得到,说出。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课本译注:“通‘倘’,如果。”此译注断章取义,不对。如果单独看“当和秦相较,或未易量”这两个分句,将“当”释为“如果”,说得过去,但如果联系整个句子来看,却不对。这段引文整个是一种条件复句,“向使”领起条件分句,直到“良将犹在”,“则”引起推导成果分句,直到“或未易量”。在成果分句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主语部分,“当和秦相较,或未易量”是谓语部分。因此,“当”是“应当”之义,“相较”是“相称”、“差不多”的意思。因此,“当和秦相较,或未易量”,宜译注为:“应当跟秦国差不多,也许难以估计谁胜谁败谁存谁亡。当,应当。相较,相称,差不多。”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丧”,课本译注:“互相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此译注将“互”释为“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不当。六国灭亡是有顺序的,并没有混杂在一起“交互”灭亡。“互”在古代有两义:一指交错、交替;一指挂肉的架子。《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郑玄注:“互,因此挂肉也。”因其能连接两个事物,因此其引申为“一种承办一种”之义。“互相”强调的是共时层面的交互性,而“承办”强调的是历时层面的延续性。引文“互”字正用“承办”义,非“交互”义。因此,“互丧”宜译注为:“相继灭亡。互,承办、相继。”
  ,唯庚寅吾以降。
  此句课本译注为:“摄提那年合法孟陬啊,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摄提,星名,指寅年。孟陬,指正月。庚寅,指庚寅日。屈原诞生于寅年正月庚寅日。降,降生。”此译注将“摄提”释为“星名,指寅年”,不对的。这里使用的是太岁纪年法。古人根据岁星在天体中运营的规律来纪

高语第三册古诗文译注商榷-新概念英语第三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