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推” 地推模式有几种
按常理说,过去发生的算是旧闻,近来发生的固然是新闻,可也不尽然。 1933年6月11日的《申报·自由谈》上曾刊载过鲁迅先生一篇题为《推》的杂文,文中谈及了这样一种事件:“说有一种卖报的孩子,踏上电车几种“推” 地推模式有几种
按常理说,过去发生的算是旧闻,近来发生的固然是新闻,可也不尽然。 1933年6月11日的《申报·自由谈》上曾刊载过鲁迅先生一篇题为《推》的杂文,文中谈及了这样一种事件:“说有一种卖报的孩子,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误踹住了一种下来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车下,电车又刚刚走动,一时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1933年7月24日,廖沫沙先生签名“达伍”在《申报·自由谈》上刊登了《第三种人的“推”》,转引了报上一条“小新闻”:“说芜湖有一种山西寡妇,带着孤儿,谋生不遂,只得空无所得,重返家乡;由于没钱买票,给建国轮船上的茶房推落浦中淹死,孤儿就抛在岸上。”联系到发生在8月6日的那条“上海八十一岁拾荒老人因携带着几袋子废品登上公交车,遭到一位男乘客和女司机的斥责,被赶下公交车”的新闻,和今年7月19日那天在网络上盛传的“小贩抱住城管大腿”的图片,便觉得这一切所有应了鲁迅在《“推”的余谈》中所说:“目前‘推’的工作已经加快,范畴也扩大了罢了。”
时隔七十九年,过去和眼前的这种种“推”和被“推”,似乎从未间断地上演。
若给世上的人分类,我们懂得有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穷人富人等等,这“第三种人”究竟是如何一种人?本来,她们是除了“洋大人”和作为同胞的“上等人”之外的一类人,她们“既非‘上等’,亦不便列作‘下等’”,可称之为“帮闲者”。
在杂文世界中,“帮闲者”往往不吝出场的机会。在《第三种人的“推”》中,最该拍手叫绝的是作者对有一类“帮闲者”的描画:“这种人大抵是头戴铜盆帽,手执哭丧棒之类的人物”,面对“马路上的小贩和小手艺者”,她们常常“扯去其‘家生’,使其摔上一丈多远,甚至仆倒在地,送了性命。”如果说“帮闲者”有文武之别和级别之分,这种时常动用武力的“帮闲者”便是“武”和“下等”级别里的。这种人常常“两栖”,不仅陆上有,水上也有。生存空间之大,存在范畴之广,让人惊叹。作者寥寥数语的刻画,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所谓帮闲者,她们向上对作为上等人的“大人们”谄媚不已,向下对一般民众恶脸相向,乃至拳脚相交。这种动用暴力的“帮闲者”中的“帮闲者”,难道不是我们的同胞吗?这是在文意之外,催生出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廖沫沙先生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和邓拓、吴晗合伙的《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而为当今青年
几个“推” 地推模式有几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