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摘 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山,人困马乏,愁苦不已,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
《鄘风·载驰》和《魏风·陟岵》中的登高所附带的感情又有所不同。《鄘风·载驰》为许穆夫人在卫国为狄人所灭时回卫国吊唁卫侯,忧念家国之作。“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抒写忧国之情。《毛诗郑笺》称“升丘采贝母,犹妇女之适异国,欲得力助安宗国也”。诗中所写之登山采蝱是许穆夫人身在他国,心系故国的象征。《魏风·陟岵》每章首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2](P163)都是写征人登高远望,“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毛诗正义》)征人登上高处,遥望故乡,对故乡充满了思念。故乡有父母兄弟,征人望乡实际上是在望亲人,思乡和思亲在登高这一意象中被统一起来。
从《诗经》中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登高来看,有用其本意的,有展现男女之思的,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也有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的。可见,在《诗经》中,登高这一意象就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后代诗人在运用登高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诗经》有所继承。《诗经》在运用登高意象表达感情时,简单
直观,明白晓畅。抒情是即事抒情,登高的意蕴随着主人公诉说的结束也全部展现。所抒发的感情朴素真挚,缠绵悱恻。
《楚辞》的创作在很多方面受到了《诗经》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比兴手法,实际上对《诗经》中诗歌意象的继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登高意象在某些诗篇中仍用来思乡和怀人的感情,这是对《诗经》中这一意象的直接继承。《九歌·河伯》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4](P47)几句即是借登高抒发怀人之情。日暮忘归,故宿于昆仑山,既寤而犹怀,所以登山远望,望河伯之所在,从登高中流露出对河伯的思念之切。
《楚辞》在使用登高这一意象的时候,继承《诗经》用其表达思乡怀人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作品是使用这一意象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表达政治志向,政治失意的心境,或是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是对登高意象的重大发展。
《九歌·少司命》“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慫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4](
P179)就以登高来赞美大司命。“登九天兮”并不是真正地登上九天,而是比喻大司命所处之高,独为万民之正,故能除天下之恶,保天下之善。《九章·涉江》中屈原也以登高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5](P47)“登昆仑”言所至之高,世俗混浊,屈原不愿与世俗人同流合污,昆仑所居为圣人,屈原所养之高洁,只求知于圣人。
屈原《离骚》有“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便离开混浊的世间,登上神山求神女。神女象征的是明君,诗人借登神山求神女阐发了欲求明君圣主的政治理想,但结果却是“哀高丘之无女”,登高意象由此又附染上政治失意,理想失落的悲痛。在《九章·哀郢》中屈原写道:“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5](P102)登大坟远望,本欲聊以舒己之忧心。然而故乐之风早已远去,漂泊于大江之际,又使诗人之心更悲哀。在这里登高远望既表达出诗人心中对故国的牵挂和关怀,也寄托了屈原对社会民生的忧虑。宋玉的《九辩》学习《离骚》,同样也以登高意象表现政治失意,“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5](P203)即以登高来宣泄失意之情。
在《诗经》中,登高描写往往是一种个体感念的兴发,无论是用其思乡还是怀人,关注的对象都是一己之情,只是开掘个体的内心情感,对外在的社会政治不加关注。但是到了《楚辞》,登高意象得到较大发展,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离别之苦,开始强调个体同社会的关系,将个人内心的感受同外在世界联系起来,向外在现实开掘。登高是以俯视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关注民生,从而在登高中真实地展示出诗人的政治抱负,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后代诗人写诗,都会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影响。《楚辞》以后,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一意象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广泛使用。诗人们在使用这一意象时,对《诗经》和《楚辞》肯定会有直接地继承,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地进行套用,而是有所新变,这就使得登高意象的内涵不断趋于完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布罗奇迹
  • 文件大小1.97 MB
  • 时间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