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二十六页。
(优选)肝细胞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第二页,共二十六页。
诊治流程
发现肝脏占位
<1CM
1-2CM
>2CM
AFP≥200ng/mla
AFFP阳性患者的鉴别诊断
慢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应对患者血清AF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肝病活动时AFP多与ALT同向活动,多为一过性升高或呈反复波动性,一般不超过400ng/ml,时间也较短暂;如AFP与ALT异向活动和(或)AFP持续高浓度,则应警惕HCC可能。
妊娠、生殖腺或胚胎型肿瘤等:鉴别主要通过病史、体检以及腹盆腔B超、CT检查
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鉴别诊断
AFP阴性的HCC患者鉴别诊断
继发性肝癌: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转移,多无肝病背景,病史可能有便血、饱胀不适、贫血、体重下降等消化道肿瘤症状,肿瘤标志物检查AFP阴性,而CEA、CA199、CA242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影像学检查也有一定特点。
胆管细胞癌:多无肝病背景,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影像学检查最有意义的是CT增强扫描,肿物血供不如肝细胞肝癌丰富,且纤维成分较多,呈“快进慢出”,周边有时可见扩张的末梢胆管。
肝肉瘤:常无肝病背景,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血供丰富的均质实性占位,不易与AFP阴性的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鉴别诊断
肝良性肿瘤:
(a) 肝腺瘤:常无肝病背景,女性多,常有口服避孕药史,与高分化的肝细胞肝癌不易鉴别,CT平扫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可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瘤周围有时有假包膜。较大肿瘤容易出现出血。
(b)肝局灶结节性增生:常无肝病背景,与肝癌、肝腺瘤不易鉴别,典型局灶结节性增生在中心具有星状瘢痕,CT 平扫多为等或稍低密度,中央瘢痕呈星芒状低密度,动脉期除瘢痕呈显著均匀强化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 延迟期呈等密度, 而中心瘢痕出现延迟期强化。MRI检查特异性更高。对鉴别较有意义的检查是99mTc核素扫描,因局灶结节性增生中的Kuffer细胞能摄取核素,故结果多为放射性聚集。
(c) 肝血管瘤:常无肝病背景,女性多,CT增强扫描见自占位周边开始强充填,呈“快进慢出”,与肝细胞肝癌的“快进快出”区别,MRI可见典型的“灯泡征”。
(d)其他:如肝脓肿,肝包虫病等。
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
治疗原则与方案
治疗原则
肝癌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以及肝功能情况,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控制肿瘤和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治疗原则与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
肝癌的手术治疗包括肝切除和肝移植。其治疗原则为(a)彻底性:完整切除肿瘤、切缘无残留肿瘤;(b)安全性: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组织,降低手术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在术前应对肝功能储备进行评价,通常采用Child-Pugh分级评价肝实质功能。其治疗目标:一为根治,二为延长生存期,三为改善症状
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下列情况可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适应证):
(a)患者的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
(b)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Child-Pugh A级);或肝功能分级属B级,经短期护肝治疗后恢复到A级;或肝储备功能(如ICGR15)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
(c)无明确肝外转移性肿瘤;
(d)单发肝癌,周围界限较清楚或有假包膜形成,受肿瘤破坏的肝组织<30%,或虽然受肿瘤破坏的肝组织>30%,但无瘤侧肝脏明显代偿性增大,达全肝组织的50%以上;
(e)多发性肿瘤,结节<3 个,且局限在肝脏的一段或一叶内;
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
对符合适应症患者可行手术治疗,对于部位特殊或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的肝切除术
(如肝中叶切除及临近重要血管的肿瘤)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
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
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肝切除治疗(手术禁忌证):
(a)心肺功能差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系统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b)肝硬化严重,Child-Pugh C级;
(c)存在肝外转移。
第十九页,共二十六页。
肝癌的非手术治疗
尽管手术是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然而仅约20%的患者适合手术,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能使相当一部分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生存期延长。
第二十页,共二十六页。
肝癌的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经动脉介入治疗(TAIT)
(一)原则
必须在具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医院进行。
必须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
必须强调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原发性
肝细胞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演示文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