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张连城
内容提要: 2009年, 本轮经济周期已完成筑底, 2010年, 中国将进入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
月刊
二、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可能是在波动中完成的
虽然未来的扩张期可能长达7—8年之久, 但经济扩张很可能是在波动中完成的。这就是 说, 始于2010年的经济扩张, 不一定像2009年后三个季度那样, 表现为直线和快速的上升, 同 时也不一定是稳步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 从经济复苏必须具备的条件来看, 要实现可持续的而非扩张性经济政策导致的“激 素刺激型”的经济增长, 仅就国内经济而言, 至少需要具备如下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在经济 处于萧条阶段和筑底的过程中,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 必须积蓄足够的能量。所谓实现持续 的经济复苏必须积蓄能量, 主要是指居民购买力必须稳步增长。而居民购买力的增长既有赖 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也有赖于物价水平的下降。二是在经济萧条阶段和筑底过程中, 要 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 还必须进行充分的结构调整。经济运行从波峰进入收缩阶段, 不仅是由 于有效需求不足, 即总量失衡造成的, 而且与结构失衡相关。实际上, 经济衰退的实质就是调 整。只有经过充分的结构调整, 才有可能在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步入下一 轮周期的扩张阶段。结构调整既包括存量调整, 也包括增量调整。这意味着在调整过程中不 仅要消除产能过剩, 在新的技术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 也应当允许甚至促使大量效率低下的企
业倒闭破产, 进行重组并购, 当然也要允许大量的新企业诞生, 包括允许新企业进入垄断程度 较高的行业。
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 只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经济扩张才会持续下去。但是,
从我国2009年经济回稳的原因以及尚未完成结构调整的现实来看, 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所需 要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有所提高, 但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不利于消费 的增长; 物价水平虽然有所下降, 但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价格不降反升。同时, 产能 过剩的问题依然严重, 结构调整实际上还没有起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济的持续、稳定
增长。
第二, 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征来看, 尽管我国目前基本上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 但经济中
依然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特征。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经济周期的机制 不同, 因此,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任务和难点应是如何抑制经 济过热而不是刺激经济增长。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任务和 难点应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抑制经济过热。但在我国现阶段,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 基本建立起来, 但经济中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成分。因此, 目前我国经济既存在把经济推向过 热的力量和机制, 也存在把经济推向过冷的力量和机制。两种力量和机制并存, 这就意味着在 未来的扩张期中, 经济忽冷忽热的状态可能会交替出现, 即未来经济的扩张极有可能是在波动 中完成的。
第三, 来自经济体和经济系统外部的随机因素的冲击, 也会导致未来的经济扩张具有波动
性的特征。因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今天,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较 高的条件下, 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但目前无论是世界经 济形势, 还是世界政治形势, 其变化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难免会对中国未来的经 济增长形成或大或小的外部冲击。此外,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不仅受经济规律的支配, 还会受 到来自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尽管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会改变宏观经济的
43
2010年第1期总第147期
整体走势, 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运行形成冲击, 从而使未来的经济扩张具有波动的特点。
三、对未来扩张阶段的通货膨胀预期
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从2010年进入复苏阶段已经基本成为现实, 但伴随经济形 势的好转, 又引起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如果排除制度变革、战争、自然灾害、供给冲击等随机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只有在两种情 况下才可能发生:一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 当出现产出正缺口, 特别是当经济呈现出过热的状 态时; 二是货币政策出现严重失误, 导致过度货币供给或流动性过剩时, 才会出现通货膨胀。 如果是后者, 并且是在实体经济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 由于货币当局投放了过多的货币而引 发通货膨胀, 就会导致滞涨局面的出现。
从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来看, 只有在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产出增长率即出
现产出正缺口时, 通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