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潮的作文
【导语】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看潮的作文(共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看潮的作文
关于看潮的作文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题记
钱塘江的潮,一个熟悉了多少年的江。
在这一天里,钱塘江那挤满了人,就连吵闹声都可以把汽车的喇叭声淹没。我们走到人群中,生怕自己等会看不到,就快速向前挤去,可是我们历经千辛都没 能挤出去。我们听到了潮水的`声音,又担忧:我们这次来如果看不到潮水,那我们岂不是白来了!我们又用最快的速度向前几挤去。终于,我们在潮水来到前挤到了 前面。“哇!潮水来了!”我大叫一声。随后,大家都异口同声的叫了起来。又过了一会,潮水汹涌的往我们这里拍打过来。这时,人群又沸腾起来。
我踮起脚尖,就是想快点看到潮水那雄伟的姿态。在我踮起脚的同时,波涛拍地。只见潮水一字排开,以每秒七八米的速度冲向我们。这声音加上这风景,差 点令我陶醉。突然,我的视线中一下子“蹦”出来一个物体。原来是潮水又遇到障碍物了。我在那一刻又想起了一句话:潮水是能被障碍物阻挡的,但不会停止。潮 水因为压力,一下子就往上“蹦”三四米。他又向前奔驰,可一路上并不顺利。被好多个障碍物抵挡。但这也然我们大饱眼福。
眼看潮水就要撞上90米垂直的一面墙了。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哇,撞上了!撞上了!”我一边看一边喊。我的眼睛都不想眨一下,实在是太美了!
这就是国庆节中我的一件事。
篇4:八月十五日看潮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第一首写作者作出去看钱塘江潮的打算,第二首描绘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势,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第四首以地方官的身份抒发因看潮而生的议论,第五首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全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运笔上,有实写,有虚写;有感慨,有议论;有想象,有愿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诗英爽豪迈的风格。
作品原文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⑴,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⑵,夜潮流向月中看。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⑶,犹似浮江老阿童⑷。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⑸。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⑹。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⑺。
其四
吴儿生长狎涛渊⑻,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⑼。
其五
江神河伯两醯鸡⑽,海若东来气吐霓⑾。
安得夫差水犀手⑿,三千强弩射潮低⒀。[1] [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玉兔:旧说月中有玉兔、蟾蜍(见《五经通义》),后世因以玉兔代月。
⑵重门:九重天门。钥:锁
⑶鼓噪,击鼓呼叫。慑(shè)吴侬(nóng),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
⑷似:一作“是”。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⑸浑:全。
⑹“久与”句:出自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⑺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⑻狎(xiá):亲昵、玩弄。涛渊:指有涛澜的深水。
⑼斥卤:海边盐咸地。
⑽醯(xī)鸡:小虫名。《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聃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⑾海若:海神。
⑿夫差:人名,春秋时期吴王,这里借指五代时的吴越王。
⒀“三千”句:苏轼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进城。[5]
白话译文
其一
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寄语九重天门请不要上锁,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观看。
其二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f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其三
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其四
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其五
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哪儿能找到吴王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3] [4]
创作背景
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是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中国沿海潮沙,以钱塘江海潮最为壮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
看潮的作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