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陈峰燕 摘要: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总体构想,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宜吨,二氧化硫(SO2)。%%,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任务。2011年,、,%%。
,培育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软实力。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25 100元和11 5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 ,列全国地级市第六位。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全省、全。形成“十大类二十二项”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市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市区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廉租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及经济适用房补贴实现应保尽保。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55%。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现代技防、基层基础建设等社会管理“南通模式”成为又一城市品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公众安全感多年保持高位。进入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行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成为江苏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三、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
南通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新时期南通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离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经济总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总值位于全省第四,但是人均指标、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在全省处于中游,传统产业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1年南通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6 005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七位,低于苏锡常宁镇扬,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南通制造业虽比较发达,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改造升级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新兴产业正在培育,支柱产业比较单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建成区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市病”的加剧,水、电、土地等资源供应压力日趋显现。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与能源供应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2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将继续高于GDP增速,工业能耗占全市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瓶颈将进一步突出。
。南通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在延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趋势尚未完全遏制,产业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局部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水域未能达到规划水体功能要求,酸雨污染未得到有效缓解,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因子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市郊结合部、撤并后老乡镇镇区脏乱差还未根治。
。尽管南通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还不均衡,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健全。在较好的就业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也不容乐观;南通的老龄化程度居全省首位,也使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加紧探索健全,保障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不能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个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合我市的实际,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充分考虑一是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出行等;二是要有宜人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三是居民拥有相对宽松的住房,而且住得安全、安静,有适宜创业和发展的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南通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优先就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到生态,将生态环境建设,体现落实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以生态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判断、界定城市发展与经济运行的质量;形成一系列关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纲要;对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有机整合、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与控制性原则
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