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玩泥巴
杨登甲星期六早上,拨通中国泥人博物馆工作人员丁嗣康的手机,却传来了孩童的嬉笑声。“他们正和妈妈一起做泥人,兴奋得很!”作为泥人培训课程的发起人,丁嗣康基本没有周末,因为泥人预约课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时间最紧的时候,一上去博物馆玩泥巴
杨登甲星期六早上,拨通中国泥人博物馆工作人员丁嗣康的手机,却传来了孩童的嬉笑声。“他们正和妈妈一起做泥人,兴奋得很!”作为泥人培训课程的发起人,丁嗣康基本没有周末,因为泥人预约课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时间最紧的时候,一上午会连着上两堂课。
中国泥人博物馆开设泥人培训班、宣扬传统文化并不稀奇,但参与人数多、课程安排满却很难得。前来报名的除了孩子,还有80后、90后,甚至是年过6旬的老人。其实,传统手工文化真正缺失的,是一个平台、一间能让人静下心来学习的教室……
培训的独门秘籍
“年轻人对传统失去了兴趣”、“民间手工艺继承人日渐式微”……媒体上的各种负面信息似乎将“传统文化进行了“已到绝境”的定性。然而,中国泥人博物馆(以下简称“泥博馆”)的一份调查表却让人喜出望外:抽查无锡市部分中小学生,%的学生非常喜欢学校开展的手工文化专题活动,其中34%的学生认为自己收获颇丰。
为了顺应孩子心愿,泥博馆在2013年4月成立了“无锡手工文化基地”,开启了泥人培训课程。只要给博物馆打个电话,通过组团预约的方式,相关人员就会安排当地有名的泥人工艺师进行授课。
“先花半小时参观博物馆,和泥人‘培养’下感情,然后再用1个半小时学习泥人制作技艺。”丁嗣康介绍,这种先酝酿情感再学习的模式能极大提高孩子的兴趣。就连很多大人在参观完博物馆后,也想捏上一个泥人,留作纪念。
赶上“非遗保护”的天时,占据博物馆的地利,剩下的就是人和了。泥博馆在招收学员时很有诀窍,除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之外,员工们还加入了“妈妈群”,在里面“招兵买马”。学做泥人既能发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亲情,一举两得的做法受到很多妈妈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妈妈群”遍布全国,相互之间都有联系,在网上秀一下与孩子制作泥人的亲昵场面,也间接宣传了泥人文化,进而吸引更多的手工爱好者慕名前来。
和“妈妈群”接触,可谓手工培训的独门秘籍,屡试不爽。
“传统”不能免费
就在培训课程办得风生水起时,一个张姓小伙却引起了泥博馆的注意。“我想认真学习泥人技艺。这里有可以深入学习的培训班吗?”小张是一名白领,很想在捏制泥人上有所造诣。后来陆续有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他们想利用空余时间学到泥人制作的精髓。
专事专办!泥博馆快速回应,为这些特殊群体开设“大师级”培训班。然而,学员们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构图绘画都不了解。因此泥博馆会对个人进行考核,再按照能力将他们分班:初级班从基本的构图绘画教起;中级班可直接学习泥人制作技艺;至于高级班,则以培养“大师”或是“传承人”为目标。毕竟学一门手艺是要功底的,没有功底的只能从头学起,一步一个脚印。
“培训时我们会收取活动成本费用,一般游客组团前来我们收45元/人,遇上小孩子玩泥人更优惠点,更多时候还要提供点泥人奖品来鼓励哦。”关于收费问题,丁嗣康之前曾考虑过是否要免费,毕竟泥博馆是事业单位,无偿推广非遗文化理所应当,不过经过
去博物馆玩泥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