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上海市建设中学常生龙
2006年9月21日
一、正确认识研究型课程
1、什么是课程结构?
对学校课程设置类型的整体规划。
常见的课程类型有: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三种类型。
2、上海市“二期课改”三类课程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
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
发展。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
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
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 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
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
程。
3、上海市“二期课改”三类课程结构的特点:
基础型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国家课程)
拓展型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
和综合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国家地
方和校本课程)
研究型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限定选修
课程、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4、研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区别:
它和拓展型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自主性。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的方式、组织形式等也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的进程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教师的指导体现在要循着学生的研究思路进行,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给予搀扶等。而拓展型课程是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设定、在某一具体的时间段内开设,课时和教学内容大体设定,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为主的课程。
二、研究型课程的设计
1、学校层面的设计
第一、梳理现状。
第二、制定实施方案。
第三、学校的学习和宣传。
第四、资源开发。
2、教师层面的设计
1)教师的前期准备
确定自己可能进行指导的方向;
获得相关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
学习课程指导的技巧和策略;
做好课程指导之前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2)一个研究课题的教学设计
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并不是说教师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要对学生在研究过程各个环节需要完成的“动作”进行设计,并给于指导。
一个研究课题的教学设计要关注以下几点:
▲确定研究的课题
▲明确研究的假设或者猜想
▲制定研究的实施方案
▲设计相关图表,表达研究结果
一次郊游,同学们观察到野外池塘或水坑中有可在水面上快速行走的昆虫,而苍蝇落入水中,却不能站立。有的同学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水面为什么能托住这种昆虫?
验(步骤、器材、结果)
案例:
256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