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
刘敏威抑扬顿挫,指声音起伏动听、悦耳和谐,多形容读书声、说话声,也常被用来描述文章的特点。宋代陈亮在《复杜伯高书》中说:“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铺叙端雅,抑扬顿挫,而卒归于质重。”鲁迅的《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
刘敏威抑扬顿挫,指声音起伏动听、悦耳和谐,多形容读书声、说话声,也常被用来描述文章的特点。宋代陈亮在《复杜伯高书》中说:“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铺叙端雅,抑扬顿挫,而卒归于质重。”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也有这么一句:“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抑扬顿挫”一词,“抑”指声音降低或收抑,“扬”指声音升高或扬长,“顿”即停顿,“挫”本义指摧折、折断,这里引申指声音的断挫、急促。对于古诗而言,因有其规范的平仄声律,遵循“平长仄短入挫”的传统吟诵规则,抑扬顿挫的乐感被突显。但自从白话文盛行,否定了声韵的意义后,吟诵之美便从中国的课本和课堂上消失了。其实,古代的诗歌,原就是吟诵着创作的,所以有屈原“行吟泽畔”,刘勰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是“新诗改罢自长吟”。传统吟诵,本就是古诗创作、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吟诵,使诗的音义与字义相结合,方能真正体悟出完整的古诗含义。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有些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于是诗的音义也就突出了,表达出更内在更丰富的情感。如,我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石上偈》这一首七绝时,采用吟诵方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品味出了字面未表达出的作者的深层情感。
《石上偈》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用的是下平的“一先”韵。“an”韵,常是用来表达深情的,这里所表达的正是深深的激愤、悲叹之情,所以这里三个韵字“天”“年”“传”要拖长音吟诵,重点突出。另外,按“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这首诗要拖长音读的字还有:材、苍、尘、前、谁、奇。
第一句里,重点拉长的音就是“材”、“苍”、“天”。屈原满腔悲愤中有“天问”,而这里不正是曹雪芹式的愤慨的“天问”吗――“苍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我的“材”呢?“材”、“苍”、“天”三字的拉长突出,明确地表达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悲叹。“无材可去补苍天”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指“我”没有修补苍天的才能,这是自惭。但用吟诵的方式却读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涵――这是怀才不遇的自叹,这是不随俗流的自傲。第二句读时重点突出的是“尘”、“年”,说明作者红“尘”碌碌,已浪费这么多“年”了。这是虚度年华的慨叹。第三句拉长读的字是“前”,则是说明对于幻形入世的石头来说,这是它的身前身后事,但对于曹雪芹来说,这里所讲的正是他的身“前”事。末句吟诵时需拉长音读的字是“谁”、“奇”、“传”,这样读表明了作者虽是迫于当时的社会而说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故事,其实他是多么希望有知音啊,有“谁”能理解他的真意,能把这个“奇传”流传?
再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依“平长仄短”的方法来读,正与前一首《石上偈》一样,相应位置上的字要拉长吟咏。这里需拉长音读的字是:
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