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上海悖论”
我比较爱慕学者型作家,在学者型作家中偏爱余秋雨和周时看她们的文章我就有一种感觉,即在这两个上海人的内心深处所有尴尬于上海人的身份,有对上周的“上海悖论”
我比较爱慕学者型作家,在学者型作家中偏爱余秋雨和周时看她们的文章我就有一种感觉,即在这两个上海人的内心深处所有尴尬于上海人的身份,有对上海及上海人的抵触情绪。这方面有点像鲁迅,既讨厌上海又选择上海。
在英文中“移民”有两个词:immigrant,emigrant。余秋雨是前者,周是后者。余秋雨1957年10岁时从余姚到上海读书,那时起始终到目前50年有余常住上海。周1962年17岁的时候从上海到北京读大学至今常住北京,她自己感觉已经是完全的北京人了。
余秋雨说自己在上海的居住是一种借住。“自己虽然仍然爱慕这座都市的建设管理、衣食住行、生态气息,而在文化上我和它有很大的隔阂。因此这些年来除了看望爸爸妈妈,已基本上不去。目前连爸爸也离开了,只剩余不断用家乡方言叹息着‘寂寞’的妈妈,留在那些街道间。”她感慨她爸爸把她带到上海,涉及着多少悖论。她觉得她爸爸临终也领悟了这种悖论,证据是她不想让这座都市里的任何一种“好友”参与自己的追悼会,也没有留下一份和这座都市有关的通讯录。上海情结对余秋雨来说真是一种巨大的悖论。余秋雨的爸爸、叔叔毕生的苦难所有和上海有关,余秋雨毕生的曲折也和上海有关,余秋雨毕生的荣耀更和上海有关。但是,最难让她释怀的是,这些年遭受到部分上海文人以“最上海的措施”的一次次驱逐。这里似乎多了一种理由,即有些上海文人不想让她继续做上海人。从她传记的描述来看,她对上海的大街小巷、公交线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了如指掌,毕竟她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不管她在内心多么不爱慕上海,这辈子也始终无法挣脱她是上海人这样一种事实。任何人面对这种矛盾心理所有会难以承受,何况是内心世界如此丰富的秋雨先生。
周是由于读大学从上海到了北京,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哲学专家、散文作家。她出生在上海“绝对平民”的家庭,在上海“准贫民窟”长大,在上海经历了童年、少年时代,读完小学、中学。她说:“后来的事实表白,我第一次走出上海几乎是永久性的,此后仅回去暂住。但是我从未懊悔。”“我生于斯、长于斯,但上海来不曾给我一种可以扎根于斯的家乡感。”显
周国平 幸福的悖论余秋雨和周国平的“上海悖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