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
一、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玻璃罐
用具:兽角→竹罐→陶罐→金属罐→ 抽气罐
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排罐间距要适当,疏密视病情与体质而定。
罐法的应用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人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留罐时间久暂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四)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面瘫),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痪弱的病症及美容。本法要求动作迅速而准确,尤其适用于不方便留下罐印的部位,如面部。
罐法的应用
(五)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向后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 。
罐法的应用
走罐操作大致有三:
1。轻吸快推,适用于外感、皮痹等证,外感可每三小时一次,末梢神经炎可每日施术一至二次;
2。重吸快推,适用于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如高血压、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
3。重吸缓推,适用于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于荣养等疾患,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萎缩等证,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
罐法的应用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两旁。
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
应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
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效果差。
罐法的应用
(六)针罐法
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常用针罐法有以下几种:留针拔罐,出针拔罐以及刺络拔罐
于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拔留罐5~10分钟后起罐、出针。
此法宜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但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
罐法的应用
于有关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持续快速行针后即出针,并于该部拔罐且留罐,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后起罐,用消毒药棉擦净。
罐法的应用
即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
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
挑刺部用创可贴,1~2天伤口即愈。此法适用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疹痒症等。
罐法的应用
拔罐、留罐与起罐
(一)拔罐前的注意事项
,空气流通、室温适宜,避开风口,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晕罐。
,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前一次拔罐部位罐斑未消退,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6、初次治疗、皮肤薄嫩或体弱、年老、易紧张者,采取卧位,拔罐不宜过多或过紧,或用小罐,或用疏排法。
拔罐、留罐与起罐
(二)、留罐时的注意事项
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思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
若感觉太紧、太痛可予减压自觉能承受为基准,仍未减轻或有灼热感,应及时取下重拔;
拔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够,应重拔;
拔时出现头晕、气紧、恶心、面色苍白、虚汗、四肢发冷、等为晕罐,及时取罐平卧休息,一般很快恢复,如还未缓解,应予以点按或针刺等方法急救。
(三)起罐的方法
医者双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下罐口边缘的皮肤,(将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空气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若罐吸附过强时,不可力猛拔,以免损伤皮肤。
拔罐、留罐与起罐
拔罐、留罐与起罐
(四)、拔罐后注意事项
对于拔罐所产生的水泡或血泡应具体分析,小水泡一般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只仅防止擦破;治疗需要的水泡应注意保护,由其自然吸收,在自然吸收
中医拔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