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徐晓玮 戴虹 “中国古代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在教参及其他材料中多次看到这句话。韩军、窦桂梅两位名师非常强调语文教与学中的“吟诵”。韩军认为“无文不能诵”。细细想来,这也是汉语言的特征。汉字本身的阴吟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徐晓玮 戴虹 “中国古代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在教参及其他材料中多次看到这句话。韩军、窦桂梅两位名师非常强调语文教与学中的“吟诵”。韩军认为“无文不能诵”。细细想来,这也是汉语言的特征。汉字本身的阴阳上去,开口呼、合口呼,韵长韵短、音张音窄、音平音仄,再加上感情的加入,那么,人名、地名,什么都是可以吟诵的了。吟诵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窦桂梅特别强调读书读诗,“没有了读书,就没有了人的精气神”,而吟诵是最好的方式,“诵读才能入情入景,它将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就这方面来说,没有吟诵,几乎可以说就没有语文。因此,笔者觉得吟诵应当是读诗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而不是像现在常用的那种标准的朗读或和尚念经般的背。
在现行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朗读法,有时我们称之为朗诵,但实际情况是有读无诵,没有诵之情感投入,没有内在的节奏,常太急,太匆匆,也患了当今时代浮躁功利的毛病了。如把七言诗“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的节奏,读成了“四一二”或“四二一”,句与句之间也往往连接太紧,不留时间也就留不了空间,想象、联想展不开,也就没有了诗味。
吟诵,重在诵。诵是依照一定的节律有节奏地读或背,多用于背。诵,更多是指一个人对诗词有较高程度的熟悉,乃至很熟,然后依诗词的节奏、情感诵读出来。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句,能高昂雄壮,能节奏鲜明,能抑扬顿挫。诵特别强调与诗歌本身的情感节奏一致,是诗词内在节奏与情感的外化,而且能体现汉字本身的平平仄仄、铿锵顿挫之美。吟诵方面,最推荐《梦游天姥吟留别》(第十一届齐越节朗诵作品)《长恨歌》(土豆网中乔榛、丁建华朗诵)两首诗诵读的特征明显,感染力强,配乐高妙,很能激发听者想象力。至于一般的被称为朗诵的,多数本质上是“读”而非“诵”。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普通话标准,语言或圆润、或浑厚,节奏感强,节奏以“四二一”或“ 四一二”为主,以诵读要求来看缺乏个性,听了几无印象,对教学与品味诗词,均似没什么作用。虽不算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确实缺少与诗词本身的节奏、内在情感的交流。
可以这样认为,勤搜索、勤积累是拥有较丰富的优质吟咏诵唱古诗词资源的基本方法。教师本身要善于学习积累,尽量学习使用吟咏诵唱的方法,并大胆运用于课堂。借用韩军讲学时所述观点:“不论声音美不美、普通话准不准,投入吟诵,就一定会带来巨大收获。”借用窦桂梅语:“教学时吟诵,只有放得下才能放得开。”放得下并放得开了,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吟咏诵唱便会形成一种习惯。
用吟咏诵唱的方式方法来教古诗词、学古诗词,会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多数观点认为,吟咏诵唱在教学中的运用,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激发想象、联想,激发吟诵者快速进入诗的境界。在吟诵过程中,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一个个文字所描绘的事物、景象便很自然地呈现在吟诵者及听诵者的眼前脑际:在“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曼声咏哦中,我们仿佛
吟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