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联合医院康复理疗科
第一页,共三十六页。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规律
第二页,共三十六页。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什么?
第三页,共三十六页。
第四页,共三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联合医院康复理疗科
第一页,共三十六页。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规律
第二页,共三十六页。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什么?
第三页,共三十六页。
第四页,共三十六页。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页,共三十六页。
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剖不可见!
显微镜下不可见!
X光不可见!
MR不可见!
红外成像不可见!
第六页,共三十六页。
解剖,我们可以看到骨骼,肌肉,腱膜,皮下脂肪,各种脏器,血管,神经,淋巴管道……就是看不到经络。
第七页,共三十六页。
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组织,细胞,甚至在电子显微镜下甚至可以看到各种细胞器……
依然看不到经络
第八页,共三十六页。
X光
磁共振
第九页,共三十六页。
红外成像
第十页,共三十六页。
不可见=不存在?
≠
!
第十一页,共三十六页。
航线图
第十二页,共三十六页。
洋流图
第十三页,共三十六页。
第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经络是什么
血有形,气无形
脉有形,经无形
有形之脉行有形之血;无形之经行无形之气
气行于皮肉筋骨的缝隙中
经络就是皮肉筋骨之间的缝隙所构成的通道。
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
经络的功能
具有流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功能,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
运行气血,燮理阴阳;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第十七页,共三十六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络全身
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
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
经脉的连属部分
十二经别:是指十二经脉由四肢肘、膝以上分别出来的,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支脉。经别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也能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联系。经别的分布广泛,能弥补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之处,因此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
(经络系统中的高速公路)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六页。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六页。
十二皮部:人体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按其循行路线在体表各有其相应区域、划分为十二部分。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的部位,与机体内脏腑构成整体的联系。皮部的色泽变化、斑疹和敏感点等,是中医望诊、切诊的重要内容;无论针灸、拔罐、按摩、药熨、水浴、泥疗等,都是先作用于皮部的理疗方法。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六页。
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三、经络的规律
命名规律
分布规律
走行规律
交接规律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经络的命名规律
手足
阴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
脏腑
“手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