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圣人无意.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圣人无意
王诣理 身为汉学家和哲学家的于连,以其中西文化的双重视域,冲出了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樊篱,透过中国文化的视野,对中淡礼赞》(gloge de la fadeur)、《圣人无意》(unx rdsonner”,“只听见人声回响”;“Retour rayon penetrer profondeur foret”,“反光射入深林”,“a nouveau bril-ler vert mousse au dessus”,“重新照耀青苔上”。王维的诗歌经他的表达,竟然毫发无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禁令人感叹语言的奇妙。
也许是华人的缘故,程译本在原诗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原作第一联描写了杳无人迹的山林。王维省略了主语人称代词“我”。程抱一也保留了这一特点。首句中,他使用了存在结构(il n'y a personne的倒装形式),成功地将“我不见人”转换成了“视线里没有人”。第二句中,他以“人语”为主语,动词resonner(回响)的现在分词(resonnant)作为伴随状态,将“我闻人语响”转换成了“人语在远处回响”,灵活地规避了人称代词的出现,与原作对等。原作第二联是对仗,但程抱一没有遵循原文形式,而是在翻译中采用了回文。第三句采用了“名词+地点状语”的结构,而第四句则使用了“地点状语+名词”的形式,都省略了原作中的动词(入、照)。程将“返景”译为“rayon du couchant(夕阳的光线)”,“dans le bois profond”,“在深林里”,省略了动词“入”,而法语rayon(光线)一词本身带有动感的形象,正好弥补了动词“入”的缺失。“Sur les mousses un ultime eclat”,“在苔藓上(有)最后一道光亮”。诗到此戛然而止,然后程抱一用冒号引出了最后一个词――vert(绿色)用来呈现原作中的“青”。这里的vert,不仅指苔藓的颜色,更说明了光线折射出的空山深林的幽绿。而vert的发音是开放性的,从音韵上给诗作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遐想。第二联的翻译,从名词到地点状语,最后又回到名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恰好也符合程抱一对中国诗歌的理解――自然界元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变下的宇宙空间。

二、程、于对《鹿柴》的意境解析

在于连看来,中国永远在寻求“不言”之言,寻求能让人产生联想,却毫无意谓的话,能令人看到,却什么也不表示的话。比

如,中国画不管画什么,一根竹子或是一堆石头,其目的不是要“再现”世界的一个方面,而是表现事物发展过程连续的内在性。在中国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景致,画里的每一笔都有“虚”的作用,“虚”使画的每一笔不断地“显现”为“实”,不断更加充实地表现出其存在。因此,他将中国画中所透露出的中国美学观念运用到对中国诗歌的解读之中。
他认为,《鹿柴》就是在一种实与虚,显与隐的氛围中展开。首句“空山不见人”如同水墨画中的大块留白,体现了“虚”。而这种“虚”恰恰又体现了“显”,画中的留白直接告诉观者山之空幽。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就如同留白中的几点墨迹,形成了“实”景,而这若有似无的人迹又制造出一种“隐”,与空山形成对比。这一虚一实,一显一隐,勾勒出了一个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

圣人无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三角文案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