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国家制定了《教育规划纲要》。近一段时间, 通过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 彻底了解了国家党中央对全国教育提出的要求和规划, 为下一步更好的贯彻执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和规划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教育规划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认为《教育规划纲要》是 21 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教育现状, 描绘了 2010 至 2020 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体现了国家意志, 回应了群众关切, 是一份指导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 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校长, 深深体会到教育公平的重要,由于历史的原因,由城乡差别造成的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办学软硬件的差距, 农村小学存在布局不合理, 教学仪器匮乏, 投入不足, 师资力量较差,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我认为这个制度提得好,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 农村教师素质决定农村教育质量,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第一, 合理配置农村教师资源。尤其是关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配置,确保课程标准规定学科开齐、开足。第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一是推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二是推动地方实施“特岗计划”,建立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长期补充新教师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第三,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一要深入推进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二要采取相应措施为师资紧缺的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 留得住, 教得好”的教师。三要鼓励各地积极推进省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 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从而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达到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