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一种甜蜜的“负荷”
李红敏 翁彦从小就对乐器特别痴迷,上小学的时候,哥哥给他买了一把口琴,不到半天的时间他就学会了,他还记得自己吹的第一首曲子是《卖报歌》。不过那时候他的音乐情结并没有得到家人的任何鼓励和支持,在他们眼里,那尽管形状像歪七扭八的地瓜一样,但音色没错。
很多人评价翁彥是“埙痴”,他总是一笑置之,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对埙的这份执着,岂是一个“痴”字可以概括的,他是在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艺术。经过千锤百练,他现在已是制埙专家,制作的专业埙在业内更是有口皆碑,在他看来,一枚好埙包括的因素有音色、音准、灵敏度、张力、器形花色等方面,而这些都得落实到最基础的制埙工艺上去。他介绍说做埙最复杂和最关键的程序之一就是做泥,通常情况下从过滤到和泥都要一星期,过滤是为了将泥里面的杂质去掉,如果这一步没有处理好,在后期烧制的过程中,泥里面的杂质就像一颗颗小炸弹,在爆的过程中会将埙的表面炸得面目全非,虽然这不影响音色,但埙的品相却被破坏了。
别以为和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里面大有学问。一块泥一定要和到均匀为止,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在拉胚的过程中就不容易成型,甚至会将前期所有的努力都毁于一旦。现在的翁彦对于制埙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泥和好之后,拿在手里一掂量就知道是什么调的埙的泥土用量,C调埙是多少分量,D调埙又是多少分量,基本都有把握了。当然这样的把握也不是绝对的,不过在后续加工的时候还可以微调,开孔的位置是影响音高的因素之一,翁彦表示每个制作师都有自己的标准,而他的标准就是演奏时最自然、最舒适的状态。埙的音高主要是靠开孔的面积来控制,开孔大了或者小了,发出的音都不是标准的埙音。在校音的过程中,音高了,就将埙孔堵一点,低了,就将埙孔再开一点。在整个做埙的过程中,在翁彦看来最难的步骤要数调音。现在调音都用国际标准的调音器,而在这种设备发明、推广使用之前,翁彦推测,是以一起合奏的乐器作为参照物,因为埙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和别的乐器合奏,比如说在和箎合奏的时候,就会以箎为参照物,两者的声音出来不相冲突就好了。 这些经验照样没有人告诉过他,都是在一批批成品,或者说是“废品”出来之后得到的经验,夸张一点,也可以说是一枚枚残埙就是一部血泪史,背后隐藏了太多看不见的付出与重复。
当一批批成型的埙出来之后,如何烧制又成了新的问题,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请教,翁彦就拿煤炉子烧制,刚开始的几次,放进炉子的埙百分之百烧坏了,出炉的全是瓦片,接连着烧了几炉子瓦片之后,他开始琢磨里面的奥妙。有人给他支招,“要不你加点沙吧……”这一句点醒了梦中人。事后翁彦总结开裂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泥太粘,二是升温太快。泥太粘就在和泥的过程中加点沙子,将土壤的粘性降低,它就会耐高温;升温太快,那就在前三百度的时候保证火一定要稳、要慢。
现在的翁彦俨然成了“泥土专家”,他一经手就知道这种泥是否适合做埙,经过怎样简单的处理之后可以做埙。在翁彦看来,只要是粘度适中的泥土都是埙的原材料,要求土壤有粘性主要是便于拉坯成型。翁彦在制埙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土的粘性之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土的颜色,他尝试过很多种颜色的泥土,最终还是以土黄色为主。但是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几乎没人愿意要这种颜色的埙。在不影响音色的前提下,翁彦还是可以向市场做些“妥协”的,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一
埙,一种甜蜜的“负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