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舞/发于/睽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 停止,废止。④喧:遗忘。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其母引刀裂其织引: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
么不同? (4分)
答: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 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 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
答案:12.①常常②拿起
①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 使人萎靡死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 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 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 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
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 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 二问2分)
2008年浙江衢州卷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必先苦其心志(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2分)
舜发于吠亩之中(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
而)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
思。(4分)
⑴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 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
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
观点相类似?(2分)
答:
答案:16.①(被)选拔②责 任(使命、任务)③使……痛苦④ 被了解(明白)17. D 18.⑴增加 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⑵人经常 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008年贵州贵阳卷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 任:
胃益其所不能曾:
人恒建过:
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3分)
答:
文中的划线句属于 论据。作者从个人 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
的方略,最终提出了 “”的中心论点o (4分)
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 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 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
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
答:
答案:20.①故:所以任:责任、使命②曾:通“增”,增加③过:犯错误(4分) ,(使他)筋骨劳累。(3分) 成才 治国 生于 优患,死于安乐(4分),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 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 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分)
2007年吉林长春卷
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1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舜发于跋亩之中( ) ⑵窖毛其身( )
⑶御于虑( ) ⑷而后哂( )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 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 做简单说明。(2分)
答:
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 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附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