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是什么
寒食节后世的进展中渐渐增加了祭扫、春游、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是什么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是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相互撞碰鸡蛋作为嬉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lou,(雕刻))过的,非常精致。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进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日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唯恐只是传奇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肯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肯定在寒食进行。
3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春游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进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逝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寒食和清明的区分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奇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相互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原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春游。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4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仆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祀。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盛。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春游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