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学第四章
×
×
×
×
基础母牛◯
₺荷斯坦公牛
F1 ◯
₺
F2 ◯
₺
F3 ◯
₺
F4 ◯
₺
自群繁育
中国黑白花(中国荷斯坦牛)
×
中国荷斯坦牛繁育方法示意图
×
近交系数增量的变化。
c、留种方式
各家系采用不同的留种方式时,由于家系大小的方差VK不同,群体的有效含量有差异
Ne
4N-2
VK + 2
=
各家系随机留种时 VK =2 Ne=2N-1;
各家系有选择留种时 VK >2 Ne<N;
各家系等数留种时 VK =0 Ne=2N
d、世代间隔
群体中因个体年龄(Nc)不同,对后代的贡献有差异,世代不是分离的,而是重叠的,世代间隔(L)影响群体的有效含量。
Ne=4 Nc L/ VK +2
世代间隔越长,群体的有效含量越大。
③保种的措施
a、牛品种调查 摸清各品种的数量、分布及生产性能,尤其是特殊性能和潜在价值的性能,并对品种资源进行评估。
b、建立牛遗传资源的地理信息系统 包括品种资源的数据库、品种资源管理的地理信息和品种资源预警3大部分。
c、制定保种计划 保种只保护生产性能优良、具有特殊性能和潜在价值的品种,保种计划中包括保种的目的、保种地点、保种群大小、保种的年限及繁育方法等。
d、选择保种基地 保种基地一般选择在主产区。该基地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基地内不饲养其他牛种,便于生殖和地理隔离,饲草资料丰富,有足够的面积支撑载畜量。
e、建立适度规模的保种核心群 选择符合品种条件的优秀纯种组成核心群,个体无亲缘关系。
f、保种具体的技术措施 实行随机交配,各家系等量留种,延长世代间隔,降低每代近交增量。开展本品种选育工作,建立品系,提高其生产性能;严格选择,淘汰不良个体;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工作;通过表型性状观察和杂交利用定期分析保种效果。
g、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保种工作 采用冷冻生物技术保存该品种的胚胎、精子和体细胞,这种保种方法简单、经济。利用位点特异性分子标记对目标基因进行跟踪保护,利用DNA分子标记监测和控制保种群的近交速率。
h、建立保种的行政管理措施
④目前我国黄牛的保种任务
a、品种保存的类型:
ⓐ保护生产性能优秀的地方良种;
ⓑ保护具有特殊抗病力和适应特殊自然环境的品种;
ⓒ保护小型品种。
b、地方优良黄牛的保存利用
保种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品种资源,利用保种群体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培育新品种的材料,通过适当的育种方法和手段培育适应新的需要的新品种。地方品种内非保种部分可以直接用作产生杂种优势的母本,提高该品种的利用价值。
第二节 我国地方良种黄牛的杂交改良利用
1、中国黄牛的杂交改良利用方法
(1)导入杂交
中国良种黄牛在传统上普遍存在尻部尖斜、股部肌肉欠充实、乳房发育较差等缺陷。为了迅速改进这些缺陷,进一步提高其产肉性能,各品种育种组织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育种方向,引
用适当的国外品种对本品种进行导入杂交,取得了良好效果。
(2)级进杂交
级进杂交在我国很早就用来改良黄牛,不少地区的奶牛就是利用荷斯坦牛对本地区黄牛实行级进杂交发展起来的。中国荷斯坦牛就是在级进杂交高代牛群的基础上繁衍而来的。在肉用性能方面,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等公牛与本地牛级进杂交,逐代改进本地牛的产肉性能。
中国西门塔尔牛
中国荷斯坦牛
(3)育成杂交
我国第一个乳肉兼用品种三河牛,是由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牛和许多外来品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杂交选育而成。中国草原红牛和新疆褐牛也是采用育成杂交的方法,分别引用乳肉兼用型的短角牛和瑞士褐牛及含有瑞士褐牛基因的阿拉托乌牛对本地黄牛进行长期改良,级进至3或3代以上横交固定,经长期选育而成的。
(4)经济杂交
经济杂交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效益高,在肉牛生产中被广泛应用。辽宁、河北、河南、安徽、内蒙古等省、区,用引入的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或西门塔尔牛几个肉用品种和乳肉兼用品种对本地牛及其杂种后代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生产肉牛。
2、中国黄牛杂交利用效果分析
(1)改良效果
①牛体型结构的变化
中国黄牛经杂交改良体型明显增大,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体型逐步向父本类型过渡。
④适应性
引进国外良种对我国黄牛进行改良,杂种优势十分明显,除生产性能指标有显著提高以外,其适应性也很强。
②生长发育
杂种牛初生重大,生长发育快,而且随着改良代数的增加,初生重逐步提高。
③生产性能
与本地牛比较,改良牛的产奶性能有很大提高;产肉性能好,肉质优良。
黄改奶后代牛
(2)经济效益和社
养牛学第四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