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
病理生理异常与症状
胃排空延迟与上腹胀
近端胃容受性扩张不良与早饱
胃对容量扩张的感觉过敏与上腹痛。
【临床表现】 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使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正好相反。
二、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回肠运动研究发现,回肠推进性蠕动增加可使60%IBS患者产生腹痛,而在健康对照组仅17%。
三、精神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因此,有关精神因素在IBS发病学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或加重症状,而使患者就医。
四、其他 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与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均有一定相关性。近年研究还发现某些胃肠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可能与IBS症状有关。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腹痛 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睡眠中痛醒者极少。
二、腹泻 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粘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粘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三、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粘液。
四、其他 消化道症状 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
五、全身症状 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六、体征 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七、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
推荐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II诊断标准:(1)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粘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鉴别诊断: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乳糖不耐受症常见且鉴别困难,要注意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习惯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
【治疗】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一、一般治疗 详细的病史询问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予以祛除。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各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镇静药。
二、药物治疗
(一)胃肠解痉药 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症状重的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匹维溴胺(pinaverium bromide)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滞剂,副作用少,用法为50mg,3次/日。疗程2~6周.
(二)止泻药 洛派丁胺(loperamide)或复方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思密达、药用炭等。
(三)泻药 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建议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以减少不良反应
功能性胃肠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