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导师制
郭香玲 司丽华 张金玲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运用,能让教师注重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在优势分析;特殊学生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对特殊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模块考试成绩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2)建立家长联络制度
导师每周至少一次对特殊学生进行电话家访,每半学期至少一次上门家访,及时对特殊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作出相关判断,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导师每次的家访内容要有记录。
(3)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师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定和质性评定。以是否有利于指导特殊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促进指导特殊学生的品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四个职责是:帮助、指导特殊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特殊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心特殊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特殊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关心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特殊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指导特殊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特殊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实践过程
学校校刊开辟“学生成长导师制”栏目,鼓励导师们发表文章,及时刊登开展“导师制”活动的经验和典型个案,并配合“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举办由名教师骨干教师主讲的“如何关爱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的主题论坛,推出“争当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教育主题活动,给教师们展开导师制工作予以积极肯定,也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
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探索、学生心理疏导有效性的研究、闲暇生活指导对学生成长作用的研究等小课题开展实践研究。这些课题有的已经立项,有的成为教研组的小课题,以教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注特殊,面向全体生,关注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通过实施教育助学制度,积极建立帮困扶贫的长效机制。每年学校与各个贫困学生建立档案,提供经济帮助,譬如对贫困生的资助。
建立校级特殊教育指导小组,指导学校全面开展特殊教育活动。坚持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校长亲自任指导小组组长,还担任一个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以此来带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随时与老师们交流、切磋导师的乐趣与困惑。
拓宽导师队伍。导师从开始清一色的校内教师延伸到校外热心特殊教育的人士,极大地丰富导师的资源。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这一方针,让骨干教师做先遣部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方法,在本校开展示范课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吸收先进思想。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其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每周六,导师们牺牲休息时间
学生成长导师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