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态环境预警困境分析
本文 基本概念的界定
预警即对危机和危机状态的事先警告、提示人的留意的意思[4]。预警思想来源于军事,19世纪末期被应用于宏观监测和调控,随着卫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20世纪80年2
生态环境预警困境分析
本文 基本概念的界定
预警即对危机和危机状态的事先警告、提示人的留意的意思[4]。预警思想来源于军事,19世纪末期被应用于宏观监测和调控,随着卫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20世纪80年月开头广泛应用于灾难监测,随着系统科学、3S技术、计算机的进展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和粮食短缺等问题的形势日趋严峻,科学预警思想和方法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头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农业生态预报、农业资源监测和粮食平安等问题。
环境预警(environmentalwarning)就是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退化、恶化进行监测并准时报警。它具有先觉性、预见性的猜想和警示功能,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方向、结果、速度、等方面发挥警觉作用[5],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环境预警系统是对确定时期内的环境现状进行猜想分析并作出评价,用以确定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速度,以及进展变化的限度的时间等,按需要实时的给出变化和恶化的各种警戒信息及相应对策[6]。可见,环境预警就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演化的综合猜想和评价;强调生态环境质量变化速度猜想;应是在多种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多目标的动态猜想和评价;需要对区域生态环境状态准时做出危害性变化和恶化速度的警告。狭义的生态环境预警仅是指对生态环境可能消逝的危害和危机的警报,而广义的预警则涵盖了生态环境平安的维护,即从发觉警情,分析警兆,查找警源、推断警度以及实行正确的方法将警情排解的全过程[7]。
3
我国生态环境预警现状
1991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争论中心傅伯杰首次对生态环境预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运用区域持续进展力气(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综合指标,建立区域生态环境预警体系。1992年中国科学院陈治柬、陈国阶对相关的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进行探究性的争论,建立了不良状态生态环境预警、恶化趋势生态环境预警和恶化速度生态环境预警的数学模式,同时给出了三峡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生态环境预警与环境影响评价[8];1996年北京高校的许学工运用生态交叉理论,提出了"生态潜在指数(E)"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此运算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警;1999年陈国阶等对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争论,对生态环境预警相关的概念作了概述,对生态环境预警类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生态环境预警定量评价的数学表达式。2000年西安统计学院的李俊红等对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9],对我国的统计工作的进展和生态环境预警有确定的参考价值。
2002年西安统计学院的颜卫中对生态环境预警体系作了争论,更加丰富了生态环境预警的评价体系[4]。总体说来,虽然不断有一些成果问世,但是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理论,特别是对的争论固定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尚待开展。伴随地理信息科学
生态环境预警困境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