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风俗习惯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 新年初一或初二, 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 12 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 初一初二不串门, 初三请客吃油茶, 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 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 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 坐歌堂; 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 扮演农民的几个人, 有的背犁耙, 有的荷锄头, 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 动作逼真、优美, 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尝新节“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 狗是上宾, 新米饭煮出来, 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 洪水滔天, 绝了谷种, 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 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 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 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 干净通风, 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 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 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 敬祭 3日, 替牛“养心”。节期一到, 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 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 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 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 头披红缎, 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 塔上插有 4 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 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 悬在胸前, 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 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 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 同时放开手中缰绳, 两牛冲向对方, 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 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 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 握手言和。几天后, 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 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 陪唱“大歌”, 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 是全寨的荣耀, 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 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侗族的风俗习惯研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