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的过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进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此外还有 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向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
止血的过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进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此外还有 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向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备血液丢掉的重点。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靠于完整的血管壁构造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刻收缩,若损坏不大即可使血管关闭;主假如由损害刺激惹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响,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害,内膜下组织暴露,能够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齐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快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组成的牢固的止
血栓,有效地遏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
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 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以防备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 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
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靠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
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 10因子。
.
往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害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
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进而发生凝血的,称为
内源性激活途径( intrinsicroute )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 extrinxicroute )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 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