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丽江古城的散文随笔
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的精华,又彰显 了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 要遗产。白天的丽江古城安详而宁静,天空湛蓝、白云飘游、小 桥流水。漫步在石板路上,温柔了时光。下面是随笔地完全彻底,让她们无论睡着还是醒着,都拥有一种摄人 心魄的力量,牵引着人们忘记昼夜晨昏。一条小溪在她们身旁浅 浅流过,也没有梳妆打扮,只用了自然和清纯,就秀气得令人神 清气爽。
四月当头,丽江城里处处涌动春的气息。黄褐色的木楼,庄 严静穆,在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里迎来送往;发亮的石板路面, 春雨刚刚来过,带走了轻尘,也带走了空气中欲盖弥彰的庸碌, 把一份滋润稳妥地镶嵌在这里。水里,游鱼们成群结队,不知是 为了集体出游还是分享财产,它们都把自己打扮成了婚礼中的新 人,很有兴致地穿梭在人群中幸福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
蓝天和白云都非常纯粹,它们让空气弥漫着一种舒适的祥和, 这种祥和又和山谷中袅娜升起的炊烟一起,用漫不经心的涂抹, 渲染这座古镇的风物,让阳光迷茫,让岁月不知所踪。于是,在 丽江的街道上,柳树旁,我们时常能拾捡到一米阳光,一怀芬芳,
一帘春梦,一地感伤。
每天,每月,每年,丽江游人如织。他们个挨个,肩并肩地 在大街小巷游走,不为朝圣,不为寻找理想,只是简单地从一种 迷茫陷入另一种迷茫,只为让自己从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到另一 个不熟悉的地方。春去秋来,岁月没有改变,脚下的路没有改变, 而行走在岁月中的面容已轮换了不同的时空,一些人从发如青丝 走进两鬓风霜,一些人从年轻气盛走进垂垂老矣
没有树和丽江城里的柳站在一起,那一排排热闹着的商铺见 证着柳树的孤独。那些作为装饰堆放在地上的花,因为心不甘情 不愿,所以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花季。它们没精打彩地萎靡在游 人的视线里,丝毫不在意来自人世间的飞短流长,似乎它们来到 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活成自己的尊严。
风很清凉,分明带着过往的流年时光。美丽的玉龙雪山挺立 在前方,与这里每一个人、每一家院落、每一垛墙,每一座桥隔 空相望,不远的距离,却无法攀越。
一些时候,我追随游人的脚步,在丽江桥头匆匆滑过;而更 多的时候,我却是在孤独的柳树旁,一站千年。
描写丽江古城的散文随笔【第三篇】:“邂逅”丽江
去过丽江的人都这么说:“那是个适合发呆的地方。”的确, 在这里,早上八点前在外面找不到早餐吃,晚上再晚也不怕饿肚 子。这里的天空就像小学课本里写的:蔚蓝的天空,挂着棉花般 的白云随处可见,天空清沏无比,心情惬意。
朋友提出来去丽江时,没有半分犹豫我就答应了,因为向往 已久。
丽江基本都是家庭旅馆,两层楼,由于木式结构通风效果不 太好,每间屋子里都有一股怪味。丽江古城内的旅馆,全部要求 统一仿古装修,木式楼梯,木式房屋构造,老式灯笼做主要装饰, 配上青花石地板和角落里安放的吊椅就构成了古色古香的丽江。 在网定这家旅馆时,看图片小资小调的,晕黄的灯光下,一片浪 漫。到了后,彼觉失落。楼梯很陡,房间也很小。位置虽如网上 所说是在古城内,但距离古城中心四方街还较远。
飞到的那天是下午,稍息一下,我们就去了黑龙潭公园。公 园很普通,没有什么格外的惊喜,我倒是对在公园休息的纳西人 产生了兴趣。她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深蓝色的衣襟,白色的衣袖, 腰间系几根布条子,下身围着浅蓝色的裙子,白边,裙子过膝长, 露出半截黑裤,头戴深蓝或者浅蓝的鸭舌帽。她们的后背都背着 一个类似于袋子的东西,五花大绑地捆在身上。我很好奇,大着 胆子前去跟她们“搭讪”,才知道那不是什么袋子,是羊毛做的 背垫,背在后背保暖用的。纳西人很热情,尤其跟我“搭讪”的 这几位奶奶们,闲聊几句后,使我们双方都倍感亲切,奶奶们不 光跟我亲切地合了影,还让我把她们的后背照了下来。晚上回去 跟客栈的服务员一聊,才知道她们也是纳西人,做客栈老板的一 般都是外地人,丽江多数都是本地人给外地人打工,正如有位亲 戚所说:“最早的丽江人可纯朴了!”这位服务员长着厚厚的眼
睑,小小的眼睛,皮肤黝黑,嘴唇有些外翻。她告诉我说,纳西 人是以黑为美,以胖为贵的,凡是又黑又胖的,在纳西人那里都 是很好嫁的女子。呵呵——我看着她笑说,那你这样的就是纳西 人眼里的“美女”了?是呀!她倒也不羞涩,大方地跟我说追求 她的男纳西人可多着呢,我们纳西人一般都族内结亲,不找外族 人,尤其汉人。
还好,我不是纳西人,不然像我这样的得孤独终老了。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大约 4000 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 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 流而设,质感细腻,以青色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 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 彰。每家店铺前都灯火辉煌,把丽江照得格外惹人艳
最新描写丽江古城的散文随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