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逻辑结构
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物质统一性
联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及其运动、时间和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及其社会生活的本质
总特征—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和时空观
⑴运动和静止
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既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③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⑵时间和空间
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
②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③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8.世界物质统一性
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除了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并没有真正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是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⑶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物质观基础上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创立了唯物史观,解决了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⑷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
9.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及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本身。
10.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实践使社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实践又是自然界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⑵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在实践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意识的三重关系,这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不同实践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基本领域,由此构成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③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马克思哲学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