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紫日》观后感
在众多的经典影片中,《紫日》给我留下的震撼最深。它不同于中国其它老套的战争片,它的主题超越了民族,超越了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紫日》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紫日》观后感篇一
是对自由、和平、幸福的象征。只不过其承载的对象是一份爱情,最后作为主人公友情和共同经历的见证者。这是大西耕送给秋叶子的定情信物,当大西君当兵走时,秋叶子匆忙的化妆,拿着八音盒,疯狂的跑,最后也没见到大西君。其后,这个八音盒一直陪伴着秋叶子,一直让这个少女珍藏着爱情的希望。单纯的用好与坏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有时就会失效,如秋叶子,其具有被军国主义思想扭曲的人性,睥睨任何非本族人种,在三人的路程中,他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暴露自己会说中国话,如此阴险可怕,其带领三人走出森林却是带领大家回到了军营,到最后仍然有拿枪杀人的想法,而人性扭曲的她仅仅为了战争结束了,就可以回家了,回家见到那份期盼很久的爱情了。爱情,在此刻,是如此神圣,纯洁,她在任何一个人的心里都如此高尚。所以,当秋叶子跑向自己的同胞时,高喊着“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枪响,倒地。鲜花如此美丽,洒满天空,为一个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小姑娘,为一个在最后思想又回归纯洁的人,送葬。如花一样美丽的生命,逝去。一个唯军国思想是命到最后醒悟的人,其生命忍让毁于军国主义的手下。情节是如此惨酷,使人想哭,又如此凄美,使人反问自己,质询自己的人生,我们珍惜生命了吗?当八音盒从秋叶子手中滑落,向前滚去,声音依然如此脆丽,甜美,纯洁得无一丝杂念。美丽的音乐在结束秋叶子的爱情,大西君也死了。我们是如此心伤,不愿接受此画面,而他又是那样合情合理。我们要问,是什么打破了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扭曲了人性,让那些军官在自杀前鼓动士兵自杀,或去杀害无辜的同胞。或许说,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被军国思想所控制的人,永远不能省悟的人。如杀杨玉福母亲的那个士兵,他只是一个孩子,在他眼中,人类之间充满爱,在长官的训斥中,在杨玉福的吼叫中,他刺出了刺刀。痛苦的思想挣扎已经完成,或许不久以后,他就能体会到杀人的乐趣,或在睡梦中惊醒后把替他盖被子的中国母亲当作敌人杀死,他那颗对世界存有爱的心已不复存在,其最后或许就像那群日本兵一样,或自杀,或自杀前鼓动别人,并杀害无辜的人,或许他还活到现在。这样的人已无可救药,他们有宗教般的虔诚,他们永远记着自己的使命,他们效忠天皇,效忠大日本帝国。这样的人正是我们今天要警惕的人,他们带有军国思想,如果我们不去警惕其行为,不能有效的防止他们,战争还会再来。
当八音盒的音乐响起,音乐是如此清纯、响亮、脆丽,宛如世界初现一样,世界最初的模样是什么?是和谐,宁静,美丽。不要让世界的和谐,宁静与美丽被破坏,不要让人性去扭曲,小心存在的军的人所必须警惕的,应该去奋斗的。
四、结语
战争已结束,军仍须我们的珍惜与努力。紫日还会出现,只要你我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八音盒音乐里纯粹的世界会一直都有,只要你我珍惜。
愿死去的魂灵得到安息,愿生的人享受和平,得到幸福。
《紫日》观后感篇二
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代的主题,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什么信仰,都可以和平相处,建成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所有人的生命和尊严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任何野蛮的暴行和恐怖都会被禁止,任何侵略战争都不会再发生;在那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朋友。 —— 题记
在众多的经典影片中,《紫日》给我留下的震撼最深。它不同于中国其它老套的战争片,它的主题超越了民族,超越了语言。它引发的是对战争、对人性的深沉反思;它激发的是对美好与和平的向往,对人性中善良与美丽的共鸣,而不是单纯地宣扬反日情绪。它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在将杨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官侥幸逃进了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可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却一心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带着他们走进了险境。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虽然怀着杀母之仇却也不忍心杀害眼前这个年少无知的女孩。于是,为了能从茫茫林区活着走出去,三个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见战火硝烟的美丽林区里,三人一路上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系列磨难,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秋叶子也被娜佳和杨的善良所感染,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诲”产生了怀疑。虽然语言不通,三个年轻人却几乎忘记了战争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
电影《紫日》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