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文化及其规范的伦理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刑法文化及其规范的伦理性刑法文化及其规范的伦理性摘要: 保护功能是刑法作用的最终落脚点。纵观我国刑法演变历史, 这一功能一直被朴素的体现出。现阶段, 我国刑法文化及其规范都体现出这一原则并作为指导性规定统领着刑法,体现出刑法的伦理性。关键词:刑法文化;性法规范;伦理性一、刑法文化具有伦理性从一般意义上说,法律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传统、习惯等因素一道共同成为文化的固有内容。并且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 与历史习惯和传统密切相连, 是一个民族长期的生活方式、宗教伦理、思维方式等的沉淀和凝结的结果, 并深深地融会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中。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 这些定义在内容上尽管不完全一致, 但典型的文化定义中都把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等视为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刑法文化也应该包含在伦理文化中, 也应该算作伦理文化, 其所体现的价值则以对人身的关怀作为首要的和最终的价值取向。人性的首要法则, 是维护自身的生存, 2 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一位著名法学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其刑法发达程度成反比。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着重刑轻民的倾向, 而所谓的重刑的同义词几乎就可以用严刑酷法来代替。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造就了数不胜数的刑罚名目。人类对自己同类的残虐程度之深、手段之众,至今让人唏嘘不已。其中很多内容通历史文献早有详尽记载, 比如最早的商纣王的火柱行人等, 即便到了晚清末期施行新宪, 令人毛骨悚然的所谓十大酷刑仍有存在。所以, 当我们看到这些, 想到的难免总是一些近乎失去人性的酷刑, 而对刑法的伦理性很多人就可能不甚知晓了, 在这里仅举几个简单例子, 有很多都是我们平常在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比如死刑一律都要交大理寺终审( 大理寺即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重大及有影响案件需要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朱批。及至决定要执行死刑也要秋后问斩. 未满十六岁者不被剥夺生命等;有一些依旧对现实产生着深远影响,我们现在仍在实行,如未成年人及孕妇不得被处死等笔者认为, 这些就是朴素的刑法伦理性思想, 在这些古典的行为方式中能够体现出伦理性。尽管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但其存在却是客观的, 意义也是深远的。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应只片面地盯在重刑轻民上从而忽视这些积极、进步的因素。 3 二、刑法规范的理性所谓刑法规范,是指以保证社会公正和人的价值的公平实现为目的, 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出来的为社会公民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大多数人看来刑法的作用可能仅仅是处罚、监禁等, 但笔者认为刑法的条款从本质上讲属于伦理性条款:作为刑法原则的一个方面方面,从刑法的任务来看, 这一点就能够得到体现。新刑法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 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难看出, 保护是强调的最终落脚点。作为一条指导性和原则性规定统领着刑法,体现出刑法的伦理性。首先, 刑法的演变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体现刑法及其制度都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的, 是道德化的法律制度。法律作为一套行为规则体系, 是通过规定一定的行为模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并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直接的法律效力的。而道德主要用于调整人的观念, 并通过调整人的观念来影

刑法文化及其规范的伦理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10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