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寻隐者不遇
寻: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品行高洁,有才能的人。
遇:遇到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寻隐者不遇
寻: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品行高洁,有才能的人。
遇:遇到
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贾岛
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又应试还俗,屡试不第。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松下问童子,
松下:点出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士居住的地方。
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暗示“不遇”,只有童子接待。
省略了问的内容,谁能来补充?
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人们往往以其表示自己高洁的品格。
言师采药去。
言:回答说。
采药:隐居的贤人都很注重自身的修炼,采药是隐者的经常性活动。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在松树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弟子他师父的去向,弟子告诉我他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本诗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
云深:指山上云雾弥漫的地方。
不知处:处,地方。不知道在何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山中,但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到底在何处。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在诗人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
满怀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诗中写“寻者”( )而来,却只能( )而归。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的品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之情。
满怀希望 失望 高洁 仰慕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在诗人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
满怀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在松树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弟子他师父的去向,弟子告诉我他师父采药去了。(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山中,但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到底在何处。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
作者所看见的。
清 袁枚
袁枚
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极富生活情趣。他的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明白流畅,很受人们的喜爱。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yuè
骑()()
振()()
蝉()()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牧童: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形容歌声嘹亮。
林樾:林阴。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的歌声在林阴中回荡。
牧童:在古代,甚至是现在的一些贫困地区,很多农家的孩子都会帮父母干一些农活,比如说放牛。它们骑在牛背上,或手牵缰绳,带领牛到水草肥沃的地方觅食。由于年纪尚幼,他们一般不会有成人的忧虑,有的只是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会在放牛的时候吹奏起优美的曲子为自己解闷,获随心所欲地唱着歌来宣泄自己心中的快乐。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意欲:想要,打算。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立:站立不动。
他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忽然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想象一下他此
时的心情、动
作、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苏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